自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消费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尽管不少论者对西方消费社会的运作机制和前景有过精辟的论述,但是仍有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不同文明中滋生的消费社会有何异同?发展中国家是否已经或正在进入消费社会?如何建构与消费社会相适应的精神价值?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逐渐实现消费的转型,即由生产社会进人消费社会,内需不足成为制约消费转型的关键。因此,如何建立与启动内需、刺激消费等外在制度相配套的内在制度,即消费观念的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大多数的论述还是沿袭着已有的"老路",即从生产角度出发,探讨传统节俭消费观的弊端(如一味注重节省节能,不重视社会扩大再生产),论述建立奢侈消费观的必要。在农业文明时代的语境下,节俭和奢侈由于"量"上的差别而被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节俭成为主流的价值形态,奢侈则遭到时代的鞭笞。到了现代社会,似乎两者的地位只要简单性地颠倒就可以解决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问题。其实,也正是这种简单化的思维路径和话语霸权阻碍着人们对富裕时代精神价值的探讨。 郑红娥博士的著作《社会转型与消费革命--中国城市消费观念的变迁》另辟蹊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向度,即消费视角出发,以消费社会理论作为研究框架,运用抽样调查、深入访谈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验证和考察现阶段居民消费观念的现状以及不同时代消费观念演变的同时,就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如何建立与即将到来的消费社会相适应的精神价值等问题展开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