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变革中的中国农业正成为一个日益开放、与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和紧密的产业部门。因此,至少从逻辑上看,传统的建立在“局部均衡孤岛假设”或“防水舱假设”之上的封闭、静态、微观和局部的研究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用来研究我国农业经济的运行,必须代之以开放、动态、宏观和整体的研究方法,把农业置于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宏观背景下来考察。基于上述考虑,《中国农业:宏观经济联系研究》综合应用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个把农业和宏观经济联系起来的“ 中国农业一宏观经济联结模型”,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若干动态模拟实验,开放、动态、宏观和整体地分析了利率、汇率、农业税收政策和农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变动对农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探讨了我国农业一宏观经济联系的特性及其数量关系。《中国农业:宏观经济联系研究》的首要创新与贡献是,建立了“中国农业一宏观经济联结模型”这一分析平台。长期以来,农业被视作“国民经济的基础”;除个别时期外,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单向影响受到广泛关注,而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事实上存在的双向的、动态的宏观联系却被长期忽视。大量视农业为“局部均衡孤岛”的著述,自然不大可能从宏观、开放的视角来考察农业经济问题;为数不多的其他一些著述虽然注意到了以“局部均衡孤岛假设”为基础的研究的严重缺陷,并试图将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引入他们的农业部门均衡模型,但这些宏观经济变量往往都是外生给定的,因此整个模型仍然不能够描述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问事实上存在的双向的、动态的宏观联系。国外现有的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几个模型,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中国农业:宏观经济联系研究》建立的模型则把农业纳入整个宏观经济体系来考察,真正体现了处于不断变革中的我国农业正成为一个日益开放、与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广泛和紧密的产业部门这一经济现实,从而使得我们能够突破传统的建立在“局部均衡孤岛假设”或 “防水舱假设”之上的封闭、静态、微观和局部的研究范式与方法的局限,以开放、动态、宏观和整体的研究范式和方法,来研究农业经济的运行。这是《中国农业:宏观经济联系研究》与迄今为止的相关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主要区别,也可以说是《中国农业:宏观经济联系研究》的主要创新与贡献。《中国农业:宏观经济联系研究》的第二大创新与贡献是,以“中国农业一宏观经济联结模型”为分析平台,运用动态政策模拟实验方法,分析了汇率、利率、农业税、农产品价格等宏观经济因素和农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动态行为,在证明农业与国民经济存在很强的互动关系的同时,为相关决策提供了若干重要的实证依据。例如,《中国农业:宏观经济联系研究》的动态模拟实验证明,汇率的变化对农业和宏观经济多数变量(特别是产出、就业、财政收入、居民收入、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巨大而持久,因此人民币升值必须审慎为之。再如,《中国农业:宏观经济联系研究》的动态模拟实验还证明,减免农业税虽然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社会就业,但一次性的农业税减免所引致的经济效应多半集中在短期,且衰减的速度比较快;若要保持减免农业税的经济效应,就有必要持续地减免农业税,‘直至完全取消,不再征收。此外,《中国农业:宏观经济联系研究》的动态模拟实验还证明,农产品低价政策“损农而不利国”,特别是这种政策对农村居民收入和社会就业的负面影响非常之大:因此,只要不引起通胀,农产品价格就应当维持在合理、较高的水平。所有这些结论都不是简单的定性描述和没有根据的估计,而是得自于动态模拟实验的结果,因此可以为有关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实证依据。《中国农业:宏观经济联系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之三表现在数据开发方面。由于数据可获性的限制,《中国农业:宏观经济联系研究》所使用的数据,相当一部分(如农业部门固定资产存量、农业部门中间投入、农产品的中间需求、最终需求、进出口价格指数、人民币一美元实际汇率等)是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推算出来的。例如,作者通过估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结合邹至庄(chow,1993)对1952一1985年中 国农业部门资本存量的估算,得到了1990年以来中国农业部门固定资产存量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以现有的几个投入一产出表为基础,推算了样本期问农业部门中间投入、农产品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利用世界银行的在线数据库(WDI)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国际贸易的年度统计,得到了进出口价格指数和人民币一美元实际汇率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这些数据被估算出来,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数据空白,强化了相关研究的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