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是20世纪美国自学成才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的嫡亲叔父威罗毕百年前就曾来我国山西省传教行医,并且创办了学府铭贤书院,为我国造就了不少人才。海明威于1917年中学毕业后当过见习记者。1918年6月到意大利东北部意奥战场,参加“美国红十字会野战救护队”第四分队,当救护车司机。7月8日晚在前线受伤,身中“两百片碎弹片”。7—10月在医院治疗期间,爱上了一位比他大7岁的美国护士艾格尼丝·哈那·冯·库罗斯基。他向艾格尼丝求爱,遭到拒绝,深感痛苦。1919年1月回国。他求教一些知名作家,刻苦学习写作。1920年开始为报刊写稿,同时创作短篇小说和诗歌。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文集。1927至1928年底。他以在意大利半年左右的战地生活为素材,创作了20世纪世界文学名著之———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AFarewelltoArms,1929,旧译《战地春梦》)。这部25万多字的长篇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美国青年亨利自愿到意奥战场前线当一名救护车司机,参加对德奥作战时,结识并爱上了一个美丽的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利小姐。亨利负伤在医院治疗期间,受到凯瑟琳的精心护理;她献出了一切,使亨利在病床上得到了“幸福”。亨利康复后回到前线时,正是意军兵败如山倒,前线后方都混乱不堪之际。意大利宪兵像笨蛋,又像恶魔,认友为敌,草菅人命,要把亨利当成敌方“奸细”而“就地正法”!在生死关头,亨利投河逃命。在激流中,他九死一生。最后,他逃回到凯瑟琳身边。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他和凯瑟琳在深夜冒着风雨,从水路逃亡到瑞士,过了几个月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幸福像天上的流星,似地上的昙花,太短暂了;凯瑟琳母子双双死于难产之中。亨利悲痛欲绝,心如死灰。本书的主题是:不义的战争毁灭了人间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历时4年3个月,31个国家参战,15亿人口卷入战火;共动员了6500万官兵,其中约有850万人阵亡,2200万人伤残,另外平民死亡有1260多万人,据估计,经济损失高达3380多亿美元。全世界进步作家和人民都口诛笔伐这场对双方都毫无正义可言的帝国主义战争。《永别了武器》以生动、鲜明的形象,简洁、精炼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成为当时反战潮流的代表作之一。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时只有30岁的作者就被誉为文学大师。从1937到1938年,他曾以美国记者和作家的身份几次到西班牙内战前线采访,协助拍摄纪录片《西班牙大地》(1937年7月8日,他与导演等出席在白宫举行的放映活动,影片得到罗斯福总统夫妇的好评)。这期间,他还创作了剧本《第五纵队》和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旧译《战地钟声》),这些成为反法西斯的经典之作o1952年《老人与海》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1952年5月6日在《生活》杂志上首先发表,此期杂志在48小时内售出500多万份),受到读者热烈欢迎,被誉为“技巧高超的杰作”。1953年,他又因此书获美国普利策图书奖;1954年,他又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关人士说:“《老人与海》是……典范。……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1961年7月2目7:40海明威在家饮弹自尽,此前不久,他曾应加利福尼亚州的智慧基金协会之邀谈了对艺术、人生等的体会:“我开始创作前,一定要先把我的意念、思想理顺。……我工作非常艰苦,再三重写改正,不厌其烦。……精心琢磨,一直到磨成宝石。……最伟大的作家生来具有卓越的简洁,他们是苦干者,辛勤的学者,又是胜任的风格家。”本书是我国学生了解历史,学习英语,走近大师,攀登文学高峰的优秀教材之一。译文中的疏漏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