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西部生态重建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与界定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涵义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趋势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认识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
第三节 生态退化与西部地区生态问题
一、生态退化的基本原理
二、西部地区生态退化的三大问题
三、西部地区生态退化的三大原因
第四节 退耕还林:西部地区生态重建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重建理论的提出
二、退耕还林:抑制生态退化、恢复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章 退耕还林:背景、现状与政策演进
第一节 退耕还林的实施背景与意义
一、退耕还林与西部大开发
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意义
第二节 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与区域分布
一、退耕还林工程是六大林业工程之
二、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进展
三、工程的建设目标
四、退耕还林工程的地域空间分布
五、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践
第三节 退耕还林的政策演进
一、退耕还林实践演进的三个阶段
二、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政策的演变
三、退耕还林政策演变的特点与关键
第三章 退耕还林的经济学分析
一、退耕还林生态产品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属性分析
二、“以粮食换林草”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三、退耕还林的外部效应及其补偿机制
四、退耕还林的产权经济分析
第四章 退耕农户的经济行为分析
第一节 退耕农户土地的二元配置格局
一、两种耕地的不同功能
二、退耕土地的机会选择问题
三、坡耕地种粮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退耕农户微观经济运行的环节
一、退耕还林中的“退”
二、退耕还林中的“还”
三、退耕还林中的“补”
四、退耕还林中的“管”
五、退耕还林中的“收”
第三节 退耕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培育与路径选择
一、经济补助期间退耕农户的自主发展
二、经济补助期后退耕农户的自主发展
三、就业能力培育:退耕农户自主发展的关键
第五章 退耕农户的自我发展模式——以四川省三个地区为例
第一节 农户分散型发展模式
一、农户分散型发展模式的主要内涵
二、农户分散型发展模式下农民增收效益分析
三、农户分散型发展模式带动生产要素的流动
四、尚需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对分散型发展模式的评价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发展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发展模式的内涵
二、效益分析
三、合理性分析
四、存在的问题
五、产业化带动型发展模式的评价
第三节 政策引导型农户自我发展模式
一、大竹县实施退耕还林的条件
二、大竹县退耕农户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三、大竹县退耕还林存在的几个问题
四、建立政策引导的后续产业发展机制
五、政策引导型农户自我发展模式的认识
第四节 资源综合利用型农户发展模式
一、“沐川模式”的内涵
二、“沐川模式”的发展历程
三、对“沐川模式”的效益评析
四、对“沐川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五、结论和建议
第六章 退耕还林的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节 退耕还林的粮食保障
一、1978—2003年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分析
二、2004—2013年我国粮食供求预测
三、退耕还林的粮食供给:政策环境及其调整
四、建立退耕还林粮食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退耕还林的经济保障
一、林业对国家财政投资的依赖
二、退耕还林在国家财政支农中的地位
三、财政支农持续性增长:退耕还林经济保障的基础
四、直接向农民补贴:退耕还林经济保障的有效形式
五、建立林业财政制度:退耕还林经济保障的制度安排
第三节 退耕还林的政策保障
一、关于退耕还林补助的政策保障
二、关于后续产业培育的政策保障
三、关于种苗供给的政策选择
四、关于退耕区农村生活能源的政策保障
第七章 退耕还林与减缓山区贫困
第一节 农村贫困的现状与分布特征
一、农村贫困:发生状况与地域分布
二、山区贫困的特征
第二节 环境与贫困:理论与现实
一、生态脆弱地区与贫困发生率的关系
二、环境与贫困:相互作用
三、环境与贫困相互作用中的政策因素
第三节 森林扶贫:减贫的新途径
一、森林扶贫的理论与国际经验
二、退耕还林减贫的特点
三、政策障碍导致退耕农户返贫
第四节 山区扶贫的制度安排
一、落实山区林权制度
二、建立山区生态移民制度
三、完善山区农业补贴制度
四、强化林业、环境与扶贫之间的协调机制
第八章 退耕还林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退耕还林研究
一、退耕还林理论研究
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退耕还林工程改进建议
四、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
五、退耕还林与增加农民收入
六、退耕还林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七、退耕还林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国外退耕还林研究
一、国外退耕还林概况
二、国外退耕还林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