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祭坛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黄帝统治时期,立宫室之制,首建合宫,祭祀天地。随后帝生历代相袭,莫有变更。当然,黄帝建造的“合宫”只能算较早的祭祀建筑,似乎还算不上正规的祭坛。至西周,国家祭祀进一步完善,周人将郊祀天地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祀典。周代的上帝和天是分祭的,而不像后世的天帝合一,朱熹说“为坛而祭,故谓之天;祭于屋下,而以神祗祭之,故谓之帝”。周代的明堂和圜丘分别是祭祀上帝和上天的建筑。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后,在“国之阳”建天子布政之宫,称“明堂”,“祀上帝于明堂,乃尊文王以配之”。其规制为“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地)……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闼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武王在明堂祭祀帝神,具有明显的奉祖意味;于圈丘进行的祭天活动才更具鲜明的祭天意义。(《周礼·大司乐》日:“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是目前所知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建筑圜丘祭祀上天的记载。受“天圆地方”观念的影响,用于祭祀上天的祭天台建作圆形,称为圜(通“圆”)丘,祭地坛建作方形,称做方丘(或方泽)。周代国家祭祀中形成的“左祖右社”、“兆五帝于四郊”的坛庙营建制度,对后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周末年,幽王违背礼制,废嫡立庶,将原皇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废为庶人,以褒姒所生伯服为太子。申后带宜臼出奔至外家申国(河南南阳北),。申后的父亲申侯得知女儿、外孙被废的消息后大怒。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西北的犬戎及缯(河南方城)、吕(河南南阳西)等国,进兵西周都城镐京。最终镐京陷落,周幽王被杀于骊山(陕西临潼附近),西周灭亡。继位的周平王因镐京残破,且犬戎时刻威胁着镐京的安全,遂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时代,周王室势力日削,诸侯国势力逐渐崛起。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东周时代在孔子看来就是一个无道的社会,周天子的命令只局限于洛邑周围的很小范围内,祭坛的建设和祭祀的进行都不能与西周相比。最终结束战国争霸局面,统一全国的秦国在雍地祭祀白、青、黄、炎(赤)四帝,称作“四峙”。秦朝被推翻后,继起的西汉王朝延续了祭“四畴”的传统,后来汉高祖刘邦又增设北畴祭祀黑帝,故时有“祭五畴”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