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习惯”两个字,许多人不以为然。上世纪5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向人类告知过,威胁人类生命与消耗医药资源的最大几种疾病,已经不是自然疫源所致的传染病,而是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人类生活方式、人类自身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疾病的流行学模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20世纪初,美国人口中最大的死亡原因是肺炎、结核与胃肠道疾病。现今主要原因是心脏病、癌症、心脑血管意外及事故外伤(不包括车祸),接着才是肺炎、流感、车祸、糖尿病、肝硬化、动脉硬化和自杀。导致这些病的因素已不是细菌与病毒,而是精神应激、劳累过度、饮食习惯(高脂高盐)、生活习惯(活动较少,吸烟,嗜酒)等。正因为如此,医疗措施也从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预防工作也将从防止自然疫源为主转向防止人为环境污染及预防有害的生活方式为主,做到身体保健与心理保健同时关注。习惯作为一种定型的、巩固的行为方式,具备多样性、本质差异性、时代社会区域性、稳定与可变性等特点。习惯既然是一种行为,肯定有好的,亦有坏的。毫无疑问,坏的习惯对社会、对自身健康毫无益处,这类习惯统统在修正、改变、弃除之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哪些习惯好?哪些习惯坏?什么样的习惯有益于健康?什么样的习惯有害健康?这就是确定写本书的宗旨。尽管习惯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然而,真正地了解、认知习惯的人并不是很多。曾记否,“非典”不期而来时,街头巷尾贴满了改变不良习惯的宣传画。一夜之间,百姓们才知道,窗户通风、饭前洗手、换衣戴口罩的习惯是多么重要,于是出现了街头人人戴口罩、户户开门窗、饭前都洗手、不食野生动物的好习惯。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两年过去了,一些人身上的坏习惯又卷土重来,对野生动物大开杀戒,将洗手换衣也弃于脑后。说明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改变不良的习惯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建立习惯与健康的观念,怎样认识诸多的好习惯,如何去培养这些好习惯?这就是本书的内容,为了你,为了你的家人和你的后代,请翻阅本书吧,书中许多知识是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到的,你却忽视了、忘却了或不知道、不明了。请与本书交个朋友吧,它会告诉你有关习惯与健康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