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下皆知关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释译]本章可分三段释读。(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斯,作语助,确指与它同在的对象,可释为“是因为”。已,同矣。恶,在这里作丑陋解。不善,在这里指恶。这句话是从人们熟悉的生活切入,意译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天下有丑陋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不善(恶)存在。这段话揭示了美是相对于丑而言的,善是相对于恶来说的。(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倾,超越。音,特指音乐声。这段话是前一段的引申。其意是说:由此推论,有与无是相生的,有可以变为无,无可以变为有;难与易是相互促成的,难可以成为易,易可以成为难;长与短是相比较的,没有长就显不出短,没有短就显不出长;高与下是可以相互超越的,低可以超过高,使高变成新低;人声与音乐声是可以相和的;前与后是相互跟随的,后跟着前,前也会成为后。这些都是永恒的规律。这段话揭示了有许多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无为”,是老子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非指不作为,而是说“不强为”,要根据矛盾变化的程度而为;是说“不妄为”,要根据矛盾的性质而为,简单地说,就是要顺乎自然而为。“不言”,也是老子经常说到的概念,非指不说话,而是“不妄言”,要根据矛盾的性质和程度而言;“不伪言”,要用真实的行为去言,要创造合乎道的环境去言,简单地说,就是要顺道而言。辞,责备,遣去,这里可引申为干涉或主宰。有,指占有。恃,指自恃。居,指居功。去,消失。这段话,是从第二段所述的对立统一论,引申出来顺乎矛盾自身发展规律的处事论,或日方法论,意译是:所以,圣人总是顺应自然而为,总是顺道而言,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变化而不干涉,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做了好事而不自恃,成就了功绩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自恃,所以功绩才不至于消失。[思悟]道的矛盾性本篇前两段,从个论到推论,揭示出宇宙中众多事物的矛盾性,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都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种多样性。有什么宇宙观就有什么方法论。老子在阐明道的矛盾性之后,又用六句话阐明圣人的处事法:“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实质是根据常见弊端,劝人克制贪欲,尊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