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方志典籍中,乡镇志是一个别具特色的门类。其篇幅或大或小,体例灵活自由,所记录者仅一乡一镇,涉及的面积相当有限,小到方圆几平方公里,大不过数十平方公里而已。但是,虽其识小,反映的却是社会基层的状况,故不可以小而轻之。有人指出,“乡志者,实为省志之肇端,亦即国史之基本”。这一说法,看似有过于强调乡镇志之嫌,实际上倒是非常直白地揭示了它的基础性作用。在今天上海市行政辖区的六千三百余平方公里范围内,曾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乡镇。有的数百年来一直隶属上海,也有一部分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先后由江苏省并入。尽管行政辖区不同,地域上却同属江南。其中,或因经济繁盛、人文发达而声名远扬,或因名流咸集、胜迹荟萃而四方仰止,当然也有鲜为人知的。但是,传统社会所谓的“千里同风”,不过就其以大一统为标志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方面的一般现象而言,对每个有着自身发展历史的乡镇来说,很多方面并非笼统划一。上海地区各乡镇,东部的濒海,西部的襟湖,北部的临江,南部的近山。各不相同的地理位置、地貌形态,必然带来物产的不同,经济条件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以致风俗习惯的不同。它们的历史有长短,区域范围有大小,文化基础有高低,故细论其人文,也明显表现出各自特色。加以众多乡镇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陆续划归上海的,时间上和行政隶属方面的差异,也造成了彼此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明清两代到民国时期,有识之士由保存一方史料、记录本地现状的目的出发,怀着爱乡而及爱国的情感,热心倡导乡镇志书的编纂,这一工作,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留存至今的上海地区已刊或未刊的乡镇旧志,共六十余种。有些影响较大,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乡镇,还先后编纂过多种篇幅不同,但时间和内容都密切相关的志书。尤可注意者,乡镇修志,基本上都由私家承担,较多地体现了编纂者个人的学识,所以,尽管没有官修志书的规模,甚至时有经费匮乏现象发生,但其学术价值,却未必不如官修。诚如梁启超所赞赏的,“此类作品,体制较为自由,故良着往往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