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统揽全局的是大才有的人文不能下笔干言,武不能跃马横刀,谋不能运筹帷幄,却也能成为比文、比武、比谋更重要的大才。汉高祖刘邦所用的丞相萧何就是这样一个似乎无所能,实则无所不能的大才。中国古代有一些明相,对于人才的选拔、推荐与管理,总是以皇帝利益为重,以国家的长治久安为前提。如果发现一人才对治国有用,可以不惜一切将之力拔于卒伍之中;但一旦发现此人的存在与行为已经对皇帝或国家构成威胁,纵使他是天下奇才,也将其杀之而不痛惜。楚汉战争中,汉相萧何恪尽职责,他从战争需要出发,特别注意为刘邦物色、访察、引荐贤能人才。历代传为美谈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即是突出一例。因为萧何能总揽全局,处处以大局为重,使天下人才尽为所用的同时,他本人对于刘邦这个用人者来说也就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大才。范文程也是一个萧何似的人才。清初辅臣大学士范文程在清兵入关、挺进中原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延揽、招降明朝文武官员,早在天聪五年(1631年)大凌河之役,他就因招降明朝守将而立功。天聪七八年间,他曾受皇太极委派对来降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进行联络和安抚。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明朝大将洪承畴在松山战败被俘,清人极力劝其投降,但洪承畴誓死不降,骂不绝口,范文程前去劝降,“以善言抚之,因与谈论古今事”,解除洪的思想顾虑。交谈中,时有梁上积尘飘落于洪承畴的衣襟之上,洪屡屡拂拭之。机敏的范文程见此情景,断定洪承畴必可说降,他即告皇太极:“承畴不死矣,其敝衣犹爱惜若此,况其身邪?”不久,又经过巧妙而耐心地劝说,一向表示要以死报国的洪承畴,果然如范文程所料,终于乖乖地降服了。清军入京后,范文程为进一步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和合作,更是“安抚孑遗,举用废官,搜求隐逸”。故明尚书倪元璐的家人投牒范文程,请允请扶丧南归,范文程热心帮助,并遣骑兵持令箭护送。于是许多殉难诸臣之丧都次第南归。范文程此举赢得亡明官僚的感激,对以后汉族官僚入仕清朝起到了很大作用。康熙在总结自己的用人经验时常说,一个人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独任所有的事情,只有与其他人互相配合,以大局为重,而不是只看重个人的或局部的利益,才能把事情办好。晚年的时候,康熙用昭莫多战役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将领与将领之间应互相配合,团结一致,这样才能取得大的胜利。当时噶尔丹遇见康熙亲率的中路军后便连夜逃遁。此时的左右大臣都劝康熙撤回,康熙则觉得自己既然亲征前来,不见贼徒,如何就骤行撤去?便坚持不撤,认为自己留下来没准会有些其他方面的用途。果然,逃遁的噶尔丹不久就遇上了费扬古率领的西路大军,遭受惨败:接着西路军的粮饷也发生了不足,坚持不走的康熙就迅速派出人马,将中路军初次运到的粮食迅速调运到费扬古军中,又把第二次的米也送去了,第三次运到的粮食除了留有十八天的兵士口粮外,其余也都全部送去,使得西路军将士未遭饥饿,大胜而返。对此,康熙谈及体会,认为多亏得自己未走,若听大臣等言,中途撤去,则两路兵丁怎么能立功奏凯而还呢?要是自己走了。谁能从大局出发。调度军粮和兵员、马匹等一应物资,集中力量打一场歼灭战昵?由此使康熙认识到,人才之间顾全大局、互相配合的素质非常重要。大局观需要有高远的见识,也需要有宽广的、不计个人得失的胸怀。这种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难得的,也难怪康熙有昭莫多战役“幸亏自己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