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理论与实践》一书,是由欧盟提供资助、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执行的妇女劳动权益公益法律援助项目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心对现阶段中国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的探索和总结。中心从1995年12月成立起,在中国妇女权益保护法律援助之路上已整整走了10年。10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不断地思考和总结,对妇女权益法律援助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地提高和深化。我们认识到,法律援助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某个当事人的援助和某个案件的解决,而应通过对案件的援助,发现妇女群体权益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立法、执法中的问题、困难和障碍,并通过研究、呼吁、建议、倡导等方式推动问题的解决,从而带动一类案件、一批案件的解决,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法律援助。随着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和妇女权益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看到,当前及将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妇女个体权利保护能力的不足已不是影响妇女权益保护的主要问题,来自相关制度及立法和执法中的障碍才是广大妇女面临的更紧迫也是更根本的问题。需要保护的也不仅仅是个别或部分贫弱妇女,而是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的整个妇女群体。在我国经历社会转型的当前,这种保护显得尤为紧迫,而这个任务以目前我国的法律援助体系还无法涵盖。而以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社会变革为宗旨的公益诉讼正越来越为中国法学界和实务界所关注。公益诉讼通过办理公益案件及调研、呼吁、立法倡导、区域性立法试点等一系列策略和方法,维护某一领域的群体利益并影响和推动该领域立法和政策的改革,它是全面而充分地从制度层面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有效手段。因此,中心在继续开展妇女法律援助的同时,从2004年起,将工作战略由法律援助转变为个案法律援助与公益诉讼并重,力求通过公益诉讼,影响、推动妇女群体权益立法和政策的改革和完善,并推动中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在中心所开展的妇女权益保护工作中,妇女的劳动权益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妇女劳动权益是妇女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我国劳动法律体系虽然已基本建立,但在对劳动者的有效保护方面仍未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对女性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和障碍。如职场性别歧视、外来打工妹的劳动权益受侵害严重、女职工的特殊保护得不到很好的实施等等。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侵害妇女劳动权益呈现出公开化、多样化的特点,并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态势,值得社会各界的关注,需要从立法、司法、执法的层面上予以解决。妇女劳动权益公益法律援助项目是我们总结10年的妇女劳动权益法律援助的理论和实践,并从公益诉讼的角度探索妇女劳动权益保护新的途径和方法的一次有益尝试。该项目通过代理妇女劳动权益案件、提供法律咨询、对目标群体的培训和宣传、社区试点、举办妇女劳动权益论坛及研讨会、建立妇女劳动权益公益法律援助专门网页以及提出立法建议等活动,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推动全社会对妇女劳动权益更为广泛和深人的关注,推动中国妇女劳动权益的立法和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项目执行期为一年,从2005年4月1日启动,至2006年3月31日结束,各项活动均已圆满、顺利完成。《中国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理论与实践》一书既是中国妇女劳动权益公益法律援助项目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对该项目的一个总结与回顾,更是中心的专兼职律师及专家组成员对这一领域实践的探索和研究。由于时间仓促,书中的一些文章还不够洗练,一些观点还值得商榷。但从这一篇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中国公益律师追求公平正义、维护弱者权益的可贵的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感受到在现有法律环境下他们所作出的积极不懈的努力和思考。但愿这本书著能起抛砖引玉之效,唤起社会对中国劳动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推动妇女劳动权益保护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借助此书,我再次感谢欧盟对该项目的资助,感谢我们的专家组成员以及上海市妇联、北京市海淀区妇联、北京市昌平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等组织和机构对项目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也感谢中心的全体成员——我的同仁们为项目的执行和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和所付出的心血。特别地,我要感谢我们的当事人——这些勇敢而可敬的女性,在强权和侵害面前她们选择了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有的失败了,有的甚至付出了失去工作、家庭和未来的代价,她们的社会地位是卑微的,她们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她们是推动中国法制化进程的勇士,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中国妇女劳动权益公益法律援助项目已告一段落,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我们在中国妇女劳动权益保护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也希望得到各方面的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