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地方史志琉璃厂

琉璃厂

琉璃厂

定 价:¥28.00

作 者: 马建农著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丛编项: 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
标 签: 文化史 北京市

ISBN: 9787200061185 出版时间: 2006-04-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字数:  

内容简介

在琉璃厂地区的历史变迁中,有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成为它的转折点。元代在此出现琉璃窑是一个重要的点,明设琉璃厂衙是一个重点,嘉靖年修筑北京城的外罗城则是又一次影响重大的事件。明代灭亡元朝以后?蒙古统治者退守漠北。但其依旧时常南进,骚扰明朝统治的地区,甚至直接逼近北京城,对明王朝构成一定的威胁。实际上,在明代前期,北京城一直处于蒙古骑兵的威胁之下。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军大举南下,明英宗率军亲征,结果在八月土木堡之战中兵败被俘。十月,瓦剌军裹挟明英宗攻到北京城下,于谦等率军在德胜门、西直门和彰仪门连续打败也先的瓦剌军,终于保住北京城没有陷落,这就是北京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景泰年间以后,蒙古骑兵还时常南进攻击。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八月,俺笞汗率蒙古兵逼近北京,打到东直门外,这就是明史上的“庚戌之变”。蒙古骑兵的不断侵扰,让明代统治者头疼不已,特别是动辄就危及北京城的安全,更使得明代的皇帝为此坐卧不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明世宗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开始修筑北京外城,以期加强北京的城防能力。原计划外城城墙周长一百二十多里,将原北京城包围起来变成内城。但明代历经前几朝的反复和磨难,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已经难以为继,仅仅修筑了南城城墙就无力支撑下去。不得已将已修筑的南城城墙两端与原来的北京城的城墙相连接,并新增加了七座城门,即:南面的永定门、左安门和右安门,东侧的广渠门、东北隅的东便门,西侧的广宁门(清道光年为避道光皇帝名讳而改为广安门)、西北隅的西便门。北京城南的外城扩建到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竣工,从此北京城南郊的大片区域被包含在外城城区之内,北京城也由原来的正方形变成后来的“凸”字形。老百姓后来习惯将嘉靖年修筑的外城称作“外罗城”。北京外罗城的修建,使得琉璃厂地区由原来北京城的郊外变成城内。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称原北京城为内城,称外罗城为外城。由于北京的外城是后补修的,没有原北京城那样严格的规划,因此其街巷不像内城那样在严谨的规划下南北有井有条的街巷格局。特别是琉璃厂附近保留下很多像铁拐李斜街、王广福斜街以及上斜街和下斜街等那样的斜街,更多地保持了原来民间自然形成的街巷道路格局。北京南城的斜街最早起源于元代初年。金被灭亡以后,原来的金中都宫殿完全被毁,但金中都城内的民居还仍旧保留了一部分。元代在金中都的东北重新修建了元大都城,其城南的各个城门在今天的长安街一线。金中都留存的居民去元大都城,往往是从金中都原来东面的宣曜门、阳春门出来,向东北方向行走,进元大都南面的丽正门。此外,这里的居民点和街道在没有系统规划的前提下,人们都是比较自由地选择路近的

作者简介

暂缺《琉璃厂》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引言
一、琉璃厂的岁月变迁
 (一)辽金城外的海王村
  1.辽南京外的海王村
  2.延寿寺的兴旺与宋徽宗的“坐井观天”
 (二)元明期阃的琉璃厂窑
  1.琉璃厂窑的兴起及发展
  2.北京外罗城的兴建与琉璃厂的变迁
 (三)宣南文化的兴起与琉璃厂文化街的形成
  1.清代初年的满汉分城而居与宣南文化的兴起
  2.琉璃厂书肆的集中发展与文化街的初步形成
  3.琉璃厂文化街的兴衰起伏及发展特征
二、琉璃厂的书肆
 (一)清以前北京书肆业的变迁与发展
 (二)琉璃厂书肆的集中发展与书肆诸店
 (三)琉璃厂书肆的行业文化功能及其行业作用
 (四)琉璃厂书肆的经营特点及其经营传统
三、琉璃厂的古玩行
 (一)古玩行的经营与琉璃厂的繁荣
 (二)古玩名店与古玩的经营
 (三)琉璃厂古玩行的经营传统及影响
四、琉璃厂南纸店与字画经营
 (一)南纸店的演变与字画经营
 (二)琉璃厂字画名店
五、琉璃厂的文化连带经营
 (一)琉璃厂的刻书坊
 (二)琉璃广碑帖铺
 (三)琉璃厂的杂项经营
六、历代文人名士与琉璃厂
七、专家式文化商人
八、弥漫着书香的“文化传播中心”
九、凝结历史文明册页的保护地
十、新春厂甸
结语·琉璃厂文化街留给我们的思考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