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史前时代
一、群团和部落
1.群团
2.部落
二、酋邦与原始民主制
1.酋邦
2.原始民主制
3.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
第一章 先秦时期政权组织与行政制度概述
第一节 夏文化及其政权组织
一、夏王管治下的邑土国家
二、政权组织的出现
第二节 商代的国家政权组织
一、商王统治下的神权政治
二、内服:中央行政事务机构
三、外服:地方的管辖
四、军事管理制度
五、法律与监狱管理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国家政权组织
一、宗法分封制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1.“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2.宗法分封制
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1.周天子
2.两寮制
三、地方的管辖
四、军事管理制度
五、法律与监狱管理制度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行政制度
一、政治与行政制度的变革
1.社会变动和行政机构的变化
2.郡县制的出现
3.法律的公布
4.从贵族世兵制到征兵制
二、诸侯国的集权行政体制
1.“士”的兴起和各国变法
2.集权行政体制的确立
三、官吏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1.官吏选拔制度
2.官吏管理制度
俸禄制
符玺制
上计制
爵位等级制
致仕制
四、郡县制的普遍推行
第二章 皇帝制度
第一节 皇帝专制制度的确立
一、皇帝制度的建制
二、皇帝制度的称号
1.名号
2.谥号、庙号、尊号、国号、年号
第二节 宫殿、宗庙和陵寝制度
一、都城及宫殿
二、宗庙与祭祀
三、陵寝制度
第三节 皇权的强化与运行
一、独断的皇权
二、廷议制
三、权力的平衡与制约
第四节 皇位继承与皇族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
二、皇位继承中的争斗
三、皇族制度
1.皇太子
2.宗室
第五节 后宫制度
一、后妃与外戚
1. 干预朝政,影响决策
2. 控制皇帝,临朝称制
3. 直接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称帝
二、宦官
第三章 中央中枢机构:宰相制度
第一节 秦汉的丞相
一、权力与机构
1.参与政务决策,制定方针大略
2.立法、司法权
3.官吏的任用、封赏与考课
4.行政实施权
5.军权、财政权
二、中朝官——中外朝制的建立
三、尚书与尚书台
1.参与机密,出纳王命
2.选任官吏,考课举荐
3.弹劾百官,诛罚刑赏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的尚书、中书和门下省
一、尚书省
二、中书省
三、门下省
第三节 隋唐的中枢政务机关
一、三省分权制的确立
二、政事堂与同平章事
三、内相、使相与枢相
1.内相
2.使相
3.枢相
第四节 宋辽金元的宰相制度
一、宋代的二府三司使
1.二府
2.三司使
二、辽代的北、南面官制
1.捺钵制
2.北面官
3.南面官
三、金代的中央政府机构
1.勃极烈制度
2.全面采用宋制
3.尚书一省制
四、元代的中央中枢机构
1.统一前的蒙古官制
2.忽必烈后的一省制
第五节 明清的内阁与军机处
一、明代的中枢机构
1.两京双轨制
2.三公三孤
3.废中书,置内阁
二、清代的中枢机构
1.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三院
2.内阁
3.军机处
第六节 历代宰辅权力体制的特点
一、近侍政治
二、制衡机制
三、多元体制
第四章 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 秦汉:三公九卿制
一、三公
二、诸卿
第二节 魏晋至隋唐:三省六部制
一、魏晋时的公、省、监、台、卿、卫
二、隋唐的三省六部
1.尚书省及其机构
2.九寺、五监、诸卫
3.中书省与门下省
第三节 宋元:差遣制
一、宋代的诸使差遣负责制
二、宋代的六部与寺监
三、元代的六部、寺监与府院
1.六部
2.宣政院
3.通政院
4.翰林国史院
5.大宗正府
第四节 明清:以六部为主体
一、明清的六部
二、诸寺、监及其他机构
1.翰林院和詹事府
2.宗人府
3.通政使司
4.大理寺
5.理藩院
6.国子监、钦天监、太医院
7.二十四衙门与内务府
第五章 行政监察制度
第一节 秦汉的行政监察制度
一、先秦的官吏监控
二、秦汉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丞相司直
1.御史大夫
2.御史中丞
3.丞相司直
三、监察御史、刺史、司隶校尉
1.监察御史
2.刺史
3.司隶校尉
四、东汉监察制度的变化
1.监察制度的加强
2.刺史地位的变化
3.县、乡监察系统的完备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监察制度
一、中央监察
二、地方监察
第三节 隋唐的行政监察制度
一、隋朝行政监察制度
二、唐代的台院监察系统
三、唐代的谏官系统
第四节 宋辽金元的行政监察制度
一、宋代监察制度的复兴
二、辽、金监察制度
三、元朝监察制度
第五节 明清的行政监察制度
一、都察院
二、六科给事中
三、按察使、巡抚和总督
1.按察使
2.总督与巡抚
四、侦缉、刑狱的专门机构——厂卫
1.东、西厂和内行厂
2.锦衣卫
第六节 历代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
一、监察逐渐与行政分离
二、职权范围逐渐扩大
三、行政、司法、监察的关系不断调整
第六章 地方行政制度
第一节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一、郡县制的确立
二、汉初郡国并行的政体
三、汉代地方行政机构与职能
1.郡
2.县、侯、道
3.州
4.少数民族地区的机构与管理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一、魏、西晋地方行政制度
1.州、郡、县三级地方体制的建立
2.京师与地方基层组织
二、东晋、南朝地方行政制度
1.疆域与政区
2.侨州郡县
3.京师与地方基层组织
三、十六国和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1.十六国和北朝行政区划的特点
2.军事组织对地方行政的渗透
3.京师及乡里基层组织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机构与管理
1.三国时期的民族治边机构
2.晋朝的民族治边机构
3.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民族治边机构
4.南朝时期的治边机构
第三节 隋唐地方行政制度
一、隋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
1.州(郡)、县二级制
2.京师及基层组织
二、唐代地方行政制度
1.州
2.府:京都府和都督府
3.县及基层组织
三、唐代地方监司——道和节度使
1.道
2.节度使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机构与管理
1.羁縻府州及其政策
2.羁縻都护府
第四节 宋辽金地方行政制度
一、宋代地方行政制度
1.知州、差遣和通判
2.路、州、府、军、监
3.县及基层保甲制度
二、辽代地方行政制度
1.部族制
2.道、州、头(投)下军州和县
三、金代地方行政制度
1.路、府
2.州、县
3.猛安谋克
第五节 元代地方行政制度
一、元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二、行省制的特点
三、路、府、州及县
四、西藏、新疆、台湾的行政管辖
1.西藏地区的管辖
2.新疆地区的管辖
3.澎湖巡检司的设立
五、县及基层里社组织
第六节 明清地方行政制度
一、省制的重新配置
二、总督与巡抚
三、道、府、厅、州、县
四、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机构与管理
1.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
2.都司与卫所制
3.盟旗制
4.伊犁将军府:新疆的治理
5.驻藏大臣:西藏的治理
6.台湾的收复与建省
第七节 地方行政体制的运行
一、地方与中央的权力配置
二、军事组织的转化与渗透
三、县和基层组织
1. 基层组织的严密性和封闭性
2. 独立的行政系统
3. 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四、治边机构的设置
第七章 官吏选拔制度
第一节 秦汉的选官制度
一、察举制
1.贤良方正(文学)
2.孝廉
3.特科特举
4.太学博士弟子
二、征辟制
1.征召
2.辟除
三、任子、纳赀及其他
1.任子
2.纳赀
3.其他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一、察举制的败坏
二、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三、九品中正制的利弊
第三节 隋唐的科举制
一、隋朝创建科举制
二、唐朝科举制的兴盛
1.科目及考生来源
2.考试内容与方法
3.考试程序与规则
4.录取与任用
5.武举
第四节 宋元科举制的发展
一、宋代科举制的特点
1.科目及增设殿试
2.考试内容和录取名额
3.考试规章日趋严密
二、元代的科举与选官制度
第五节 明清科举制的强化
一、学校储才,以待科举
二、立制周密,级次增加
1.童试
2.乡试
3.会试
4.殿试
三、八股取士,窒息人才
第八章 官吏管理制度
第一节 官吏任用原则、程序与方式
一、任用原则
1.年龄条件
2.财产、职业、身份条件
3.回避制度
二、任用程序与方式
1.任用程序
2.任用方式
第二节 品秩、俸禄和服色
一、品秩
1.九品等级制的形成
2.职品与散阶
3.勋官与封爵
二、俸禄
1.以采邑田赋为主的俸禄制
2.以实物为主的俸禄制
3.实物、货币、土地并行的俸禄制
4.以货币为主的俸禄制
三、服色、花纹与印绶
1.秦汉之制
2.魏晋之制
3.隋唐之制
4.宋明之制
5.清代之制
第三节 行政考绩与奖惩
一、西周的述职与巡狩
二、战国至秦汉的上计、考课
1.战国至秦汉的上计制
2.两汉的课计
三、唐宋的考绩制
1.唐朝的“四善二十七最”
2.宋代的两院三级考课制
四、明清的考课制
1.明代的考满与考察
2.清代的京察与大计
五、考绩制度的利弊
第四节 休假、退休制度
一、休假制度
1.定期的例假
2.事假病假
3.丧假
4.探亲假及其他假期
二、退休制度
1.退休年龄
2.退休待遇
第九章 清末政体演变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清代政体的变化
一、社会的急剧转变
二、增设“洋务”机构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2.同文馆
3.总税务司
4.南北洋通商大臣
第二节 维新派的改制倡议
第三节 清末的政制改革
一、“预备立宪”
二、“民意机构”
三、“责任内阁”
四、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调整
五、科举制的废止
参考书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