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清代前期闭关与开关的状况及相互关系?清代前期东南四省海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制度?清代前期开海设关有何成就、有何教训?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高度重视,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演变状况,尤其是沿海地区的经贸及管理制度的演变状况,亦有助于揭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蕴藏于深层的运动规律。清代的开海设关,是各种内部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重要因素有:(1)清朝统一台湾是开海设关的一种重要先决条件。(2)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向海洋拓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向。(3)海禁所造成的社会危机,迫使清朝当局进行反省,于是出现了康熙时期的重商倾向。(4)商民的私航活动及“私口”的不断开辟,客观上成为统治阶级被迫放宽政策的一种推动力。从外部因素看,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人类已进入了无法孤立和闭关生活的新时代。中国被卷入世界贸易体系并作为其重要的一环,客观上势必刺激中国海上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前期海上经贸管理制度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革,这就是海关在中国历史上正式产生。比起前代的市舶司,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清代前期海关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外商来华之贸易和相关的对外事务;管理华商海上之贸易;管理船政与渔政;接待朝贡使臣和管理朝贡贸易,等等。清代前期的海关,可谓是一个庞杂的管理系统,这反映了哪个时代中华民族正开始大规模向海洋发展的特点。清代前期海关最主要的职能,乃是管理海上贸易。在管理对外贸易方面,清代前期海关已具有不少与近代海关相似的功能。如:海关之税则逐步规范,包括进口与出口货税、船钞(吨税)、附加税、并有免税、减税、限运与禁运项目,税制比较完整,逐渐有章可循。从关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清代前期海关还有比较完备的引水、报关、结关等进出港的管理制度,通用世界货币,建立缉私制度,等等。清代前期海关管理的许多规则,大体与当时国际上认同的管理规则相近,并直接为后来中国近代海关所继承。清代前期海关的上述管理措施,并非借鉴其他国家的管理经验或模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管理近代国际贸易上的创造力。清代前期的海关处在不断变革中,如当局加强对海关监督的考核;公布税则;增加闽台对渡口岸;以降低征税、简化手续、增设商馆等办法招徕外商;等等;通过这些改革,清代海关以缓慢蜕变的方式,在向着近代的海上经贸管理体制的方向悄悄演化。在开海贸易的150余年中,中国社会经济出现八个方面的深刻变化:(1)通过外商来华和华商走出国门两种方式,使得中国社会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著名的茶、丝、土布、瓷器、药材等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2)促进了国内航运业的发展和沿海省份的经济交流。清代前期在闽台之间、闽粤之间、闽台与江浙之间、闽台与北方口岸之间,广东与江浙之间、广东与北方口岸之间、北方口岸与江浙之间、江南与浙江之间,已形成8大主要航线。(3)促进沿海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沿海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4)为沿海地区民众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生计。(5)促进了渔业的发展。(6)新型沿海经贸口岸网络的形成。清代前期,在江、浙、闽、粤四省数千里漫长沿海地带上,大小口岸设有近200出这多,清代各省海关税口的分布,恰似一条巨链,将沿海数省经济联为一体,并在沿海经济与内地经济、中国社会经济与外部世界之间担负了联络与中介的作用,形成东南沿海各区域紧密联系的完整口岸系统与网络。清代的海关口岸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近现代沿海口岸的发展,几乎跳不出清代前期形成的基本格局。(7)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带动了内地和山区经济的发展。(8)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鸦片战争前的50年,东南沿海经济与加速运转之趋势。如:对外经济交往的规模日趋扩大;粤海关关税急剧增长;到海外经商的中国帆船数目增加;沿海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亦呈扩大态势,闽台对渡口岸不断增设;林则徐禁烟亦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新的生机,等等。从清代前期开海设关的状况来看,这时期中国社会内部显然蕴藏、孕育着新的活力和生机。尤其东南沿海区域,社会经济呈现向近代转型与过渡的特征,并一定程度上卷入了新的世界经济体系运行之中。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着向近代化演变的推动力。但把清代开海设关的成绩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与欧美国家作横向比较,“那就呈现出另外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18世纪下半叶以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却愈拉愈大,中国社会转型的方式最终发生了悲剧性的变化,落后挨打遂成定局。清代开海设关有其历史局限与深刻教训。清代前期很大程度上实行的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开海设关政策,其中危害最大的有六项:(一)对华商造船的限制。(二)对华商在海外发展的限制。(三)对华商利用本国资源的限制。(四)实行阻挫出口的关税政策。(五)禁外商与内地商民交易。(六)1757年起只许欧美商人到广州一口交易。清代封建王朝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主要以内地庞大自然经济为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具有异常坚固的特性,其对海上经贸制度的消极制约作用显得特别突出,这主要表现在:(1)清代海关管理体制是封建官僚体制的派生物。(2)对商民无休止的勒索和欺压。(3)腐败的封建官僚经不住西方商人的贿赂,致使海关逐渐丧国门之功能。(4)统治阶级对世界潮流反应迟钝,观念很难转变。(5)改革步履艰难。(6)清朝统治者的压迫政策造成国内民族矛盾激化,客观上又制约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日益严重的侵掠行为(包括贩卖鸦片),是乾隆中期之后造成清政府对外限制措施逐渐严格和趋于周密的客观原因。但从1757年至鸦片战争爆发,还有80余年的时间,从战略商研判,这是决定未来中华民族民运的一个不可多得的缓冲时期。清政府并未抓住时机,主动开关,发展经济。巩固国防;而是害怕与外部世界接触,限制交往,消极防御。18世纪前后中国社会所留下的最大缺憾,就是大清王朝最终未能解答好如何主动开关这道历史难题。由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失策和延误,西方殖民主义者终于用暴力驱使中国走上了被迫开关的苦难历程。作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考察和分析自明末清初到鸦片战争前约200年中国社会闭关与开关的基本状况,及清代前期150余年东南四省海关产生与演变的过程,统而观之,在人类社会转型的时代,大清王朝亦曾有过作为,采取过某些顺应潮流的举措,启动过开关的机制并有过重要的改革,客观上推动过海上贸易的发展。这个时期中华民族显示了向海洋拓展的活力与创造力。清代前期,中国有过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自康熙朝设置东南四省海关起,中国社会闭关与开关的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始终表现得特别尖锐。尤其乾隆中期之后,清朝封建统治者在闭关意识的支配下,及在西方殖民主义的侵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却没有真正担负起解决好开关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由此又坐失良机,并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这段历史留下的宝贵而深刻的经验教训,值得当代中国人回味,思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