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育儿/成长家庭教育给孩子幸福的一生

给孩子幸福的一生

给孩子幸福的一生

定 价:¥22.80

作 者: 雨林编著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家庭教育

ISBN: 9787506437479 出版时间: 2006-06-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32开 页数: 335 字数:  

内容简介

  家庭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通俗来说就是培养孩子的思想品格,就是要孩子“学会做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 学会做人”又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不论你的孩子是神童天才,还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或优越条件,不论你想“养儿防老”还是“望子成龙”,不论你是在给孩子请家教补课,还是在领孩子学钢琴、学艺术,作为父母都要时刻记住: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一条主线,一根主心骨,现在也称“脊梁或教育”,是培养孩子成“ 人”。任何社会都不会对成长中的孩子不加引导而任其自由成长或发展,而都要求把这个生命转变为一个能有效参与社会、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人。家庭在这一过程应负最主要的责任,这在很多法律条文上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家庭应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既独立又合群的人。“独立”是指人格的独立,“合群”是指良好的人际关系。“独立”是相对于群体来说的,又是离不开群体的,独立和合群就是人的两个基本面,一个具有良好人格的人必须独立和合群兼容。家庭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人格教育。根据上述对人格教育的理解和眼下家庭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前父母在培养孩子良好人格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1.先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再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父母首先应把一个健康的孩子送入社会,这也是社会对父母的最基本的要求,过去我们提出过“健康第一”的思想,这对现代家庭仍然是适合的。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是才干的条件、幸福的标志。马克思把不健康称作“生命的自由受到束缚”。陶行知说“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这里讲的“全面健康”,就不只是身体的、生理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精神的健康,即人格健康。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生理卫生评定委员会在对健康人群进行大量调查时,对健康作如下阐明:“健康就是能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具有应激能力。”现在很多父母虽然也明白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但由于本身缺乏健康知识,没有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因此孩子的全面健康还是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在考试、作业或其他活动出现干扰时,父母更难以坚持首先关注孩子全面健康的原则。当然学校也应关注并促进学生的健康,但是学校对学生健康的关注,按目前状况尚难以像家庭那样个别化和系统化。对于一个正常儿童和青少年,健康主要依靠在家庭和学校帮助下自身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一天的安排、饮食和睡眠、消费和休闲、劳和逸的方式等。目前很多孩子的不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只有孩子能自觉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孩子今后的发展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2.先做正直的人,再做有用的人在当今注重实用和功利的时代,父母考虑孩子学会做人,往往偏重做有用的人,偏重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其实正直才是“有用”的基础,诚实也是道德的基础。“学会做人”先要学会做正直的人。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是要学做正直的人。古代讲“齐家治国”之前,要先“修身”,就是先要修炼自己,学会做人,而“修身”之前,先要 “正心诚意”。通俗来说,“正心”就是要把良心放端正,“诚意”就是要对善有真诚信服,就是“诚实”。朱熹认为“诚”就是表里如一,就是表现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困难的。而没有这一点,其他道德就难以建筑上去。 3.先要尊重孩子,再用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每个家庭也都有各自特有的教育方法。但从总体来说:“家庭教育”不应是父母给孩子“说教”、搞“ 家训”。现代家庭教育,特别是人格教育,首先应尊重孩子,父母和子女应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平等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在这样一个关系之中和在关系发展过程之中潜移默化进行的。子女一出生,就和父母结成一种亲密的关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很多行为都是针对子女的。在每天与父母共同生活,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中,子女逐渐会清楚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双方也会逐步学习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对方和环境。家庭教育心理研究专家们指出,父母对子女的种种行为归纳起来不外乎“爱”和“管”两类。孩子从出生到青年,父母对孩子的“关系 ”也不应是一样的,我们常说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就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管的关系需有所变化。在婴儿期,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全身心的,从身体接触到生理各个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时候的“管”,要尽量顺应孩子的状态,而不是适应父母的意思。在幼儿期以后,孩子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这时父母和孩子必须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主体”,但现在还没有成为“独立的主体”,父母就是竭尽全力使孩子逐渐成为“独立的主体”。各个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表现常有许多不同,父母对孩子的“爱”和“管”也应有许多变化。但有一点必须形成共识,即在孩子的儿童期父母的爱和管必须有利于孩子的独立,有利于孩子成为“独立的主体”。过去亲子爱的核心是 “关怀”,现在人本模式的“爱”强调尊重,孩子虽小,父母也要尊重他的独立人格、独特价值和独创潜能,把孩子当平等的人来看,培养孩子的自由天性,任何强制强迫只有一时表面的效果,而且根本不能算是一种“教育” ,教育的真谛全在于能否启发孩子自主自觉。孩子到了青年期,人格已基本成型,这时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应该像具有深厚友谊的平等相待的朋友。孩子是从父母对他的尊重中,学会尊重父母和他人,也从父母的引导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常有父母抱怨现在自己是工作忙、活动多,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有充裕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这自然是最理想的。但如果懂得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父母和子女建立良好的、融洽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关系 ”来衡量家庭教育的质量和状况。父母与孩子相处,并不完全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相处和不相处时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状况。在革命年代里,常有父母参加革命被捕关在监狱里,和子女只有一月见一次面。每次见面只有几分钟,但由于父母和子女维系着良好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不在一起反而成了一种教育资源。这里又引出父母通过关系进行教育,父母本身必须有良好人格的问题。在一起生活的“关系”中,子女总是模仿着父母。有的是有意识的模仿,但很多都是先天本能的模仿,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风俗习惯以及个人性格等。一个儿子酷像父亲,有的并不是遗传,而是模仿。只要父母与子女建立了某种关系,父母的人格对子女就有决定性的影响。所谓父母的以身作则,不是能不能作则,愿不愿作则的问题,而是父母必然成为模仿的对象。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P1-6

作者简介

暂缺《给孩子幸福的一生》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给孩子一个好品格
塑造孩子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多给孩子礼貌教育
塑造孩子的感恩之心
别让孩子有骄傲心理
教育孩子诚实做人
让孩子学会宽容
教孩子拥有一颗同情心
戒除孩子说脏话
培养孩子勇敢的品格
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叛逆
第二章 给孩子一个好心态
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起点
培养孩子渴望成功的心态
让孩子放飞自信的翅膀
让孩子远离焦虑
化解孩子的嫉妒心理
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消除孩子害羞的心理
克服孩子孤僻心理的障碍
纠正孩子过强的虚荣心
赏识孩子:翘起你的大拇指
帮助“单亲孩子”建立健康心态
第三章 给孩子一个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好习惯的养成要注重“第一次”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孩子孝敬老人
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会孩子主宰自己的时间
培养孩子少看电视多读书看报的习惯
让孩子从小学会遵守公共准则
改变孩子任性的坏习惯
正确引导孩子摆脱追星情结
指导孩子正确利用互联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
第四章 给孩子一种学习方法
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指导孩子制定学习计划
坚决纠正孩子学习时走神·
帮助孩子克服学习粗心的毛病
引导孩子爱上读书
教导孩子随手记笔记
纠正孩子的偏科
让孩子学会提问
让孩子学会预习功课
帮助孩子学会复习
让孩子注意课间休息
注意孩子的“考试病”
为孩子请家庭教师
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
帮助孩子告别厌学
第五章 给孩子一种磨难
我们的孩子必须经历磨难
让孩子学会自立
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
让孩子在考验面前微笑
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引导孩子在竞争中学竞争
让孩子学会接受失败
别让孩子物质富有,精神贫穷
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磨炼
让残疾孩子也有幸福人生
第六章 给孩子一种力量
合作能力
创新能力
自控能力
观察力
独立思考能力
出众的记忆能力
第七章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误区之一:树大自然直
误区之二:重言教,轻身教
误区之三:把分数看成一切
误区之四:对孩子期望过高
误区之五:家长妄自菲薄
误区之六: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