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水利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研究

建设节水型社会研究

建设节水型社会研究

定 价:¥36.00

作 者: 王景福著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城市用水 节约用水 研究 绵阳市

ISBN: 9787802092778 出版时间: 2006-03-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小16开 页数: 195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在总结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节水型社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始终把握以下四个建设要点:一是以流域区域生态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承载压力度、生态弹性度)为主要标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建设;二是以水权、水市场为理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三是以市场经济手段为主体的节水运行机制建设;四是以数字化为主要手段的节水型社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在该理论体系的支撑下,以四川省绵阳市涪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实践为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节水型社会理论,并及时指导正在建设中的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最终达到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需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及实际运用如下: 1.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判断流域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生态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承载压力度和生态弹性度。生态承载力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2.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是水权明晰。实现水权明晰的主要手段是制定科学权威的水资源规划,包括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环境的有效保护、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水资源规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流域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上。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为水资源规划奠定了基础,水资源规划则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理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依据。没有科学权威的水资源规划,就没有科学合理的初始水权分配。 3.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运用市场手段建设节水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

  王景福,男,1962年7月,河南正阳人,中共党员,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副局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发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水机磨蚀试验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工程协会理事、中国经济研究会理事。1982年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近25年来,先后在河南驻马店地区薄山林场、林科所、林业局、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行署大项目办公室担任技术管理、科学研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微观经济管理、重大项目管理的领导工作;在国家国内贸易部中国经济信息报刊协会、国管局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担任经济信息和社会管理的领导工作;在中共驻马店地委组织部、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水利部人事劳动司帮助从事干部考核任免等方面的工作;在重庆市水利水电局和四川省绵阳市挂职担任副局长和副市长,负责三峡地区水利扶贫和绵阳全市的水利水电工作,兼任武都水库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长;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水利部北京水利水电管理干部学院、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担任副主任、副院长、副局长的十多年间,主要负责综合协调、干部培训和农村水电建设的行业规划和管理工作。在生态资源和环境管理、新闻宣传和社会管理、水利水电建设和规划及行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两项,出版专著三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篇。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生态承载力
1.2 水权、水价、水市场
1.3 关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现状
1.4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研究
第2章 绵阳市的社情水情
2.1 经济社会自然情况
2.2 水资源情况
2.3 水环境情况
2.4 供水用水情况
2.5 用水效率情况
第3章 流域生态承载力评价--以绵阳涪江流域为例
3.1 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与求解方法
3.2 生态承 载力综合评价方法
3.3 涪江流域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评价
第4章 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力增强途径--以绵阳市为例
4.1 节水
4.2 减污
4.3 污水资源化
第5章 水权宏观控制和微观额定管理--以绵阳市为例
5.1 水权宏观控制
5.2 排污宏观控制
6.3 微观定额指标
第6章 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建设--以绵阳涪江流域为例
6.1 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障碍
6.2 体制和机制障碍的成因
6.3 改革管理方式,实现政府管理宏观化
6.4 改革管理职能,实行涉水事务管理一体化
6.5 改革管理制度,实现资源管理法制化
6.6 改革管理手段,实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
6.7 善用价格杠杆
6.8 拓宽投资渠道
6.9 健全工作机制
第7章 节水型社会中的水利现代发展战略思考--以绵阳涪江流域为例
7.1 绵阳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7.2 水利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7.3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7.4 主要目标
7.5 六大体系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7.6 保障措施
第8章 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
8.1 绵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
8.2 绵阳市节水型建设试点方案及实施意见
8.3 绵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参与的亲身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