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水利工程美国沥青再生指南

美国沥青再生指南

美国沥青再生指南

定 价:¥70.00

作 者: 沈鸿雁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水利工程

ISBN: 9787114059223 出版时间: 2006-01-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大16开 页数: 268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由美国沥青再生协会编著。该书全面阐述了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包括再生方案和工程评价,热再生混合料设计、热再生施工与质量评定;铣刨施工与质量评定,全厚度再生混合料设计、全厚度再生施工与质量评定;冷再生混合料设计、冷再生施工与质量评定。该书的特点是紧贴实际,着重介绍实用技术,有工程分析、再生规范、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我国公路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高校师生学习。 序言 国外对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研究。最早从1915牛在美国开始的,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用量几乎为全部路用沥青混合料的一半。目前,美国每年再生利用的沥青混合料约为3亿吨,沥青路面的再生利用在美国已是常规实践,其重复利用率高达80%。西欧国家也十分重视这项技术。原联邦德国是最早将再生料应用于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的国家,1978年就将全部废弃沥青路面材料力。以回收利用。芬兰几乎所有的城镇都组织旧路面材料的收集和储存工作。法国现在也已开始在高速公路和一些重交通道路的路面修复工程中推广应用这项技术。日本于1974年开发。到2000年全国再生的沥青混合料的生产量超过全部沥青混合料的30%。达到约4700万吨。 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飞速发展,每早投资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建成的高速公路已进入大、中修期。大量的翻挖、铣刨沥青混合料被废弃,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对于我国这种优质沥青极为匮乏的国家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且大量的使用新石料,开采石矿会导致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 截至2004年我国公路总里程达185.6万公里。按照沥青的设计寿命15-20年测算,从现在起。每年约有12%的沥青路面需要翻修。可再生的沥青混合料预计将达到每年1900万吨,并还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10年以后,我国沥青路面的大、中修产生的旧沥青混合料预计将达到8000万吨左右,若全部沥青再生利用每年可节约直接材料费?20亿元,由沥青再生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将更为巨大。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建议中提出。今后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要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2005年11月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沥青再生技术的研究、推广和相关专用设备的开发,对降低建设成本、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我国公路建设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很高兴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能够及时推出这本《美国沥青再生指南》中文本,将美国的经验介绍给中国公路建设和其他相关部门。希望在促进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再生技术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公路学会 2005年9月

作者简介

暂缺《美国沥青再生指南》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再生概述和工程评价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
1.2 沥青再生方法
1.3 冷刨(cp)
1.4 热再生
1.5 现场热再生(hir)
1.6 全厚再生(fdr)
1.7 冷再生(cr)第2章 维护策略
2.1 路面养护
2.2 路面维修
2.3 路面重建第3章 工程评价
3.1 路面评价
3.1.1 路面缺陷
3.1.2 变形
3.1.3 裂缝
3.1.4 养护活动
3.1.5 基层/底基层问题
3.1.6 行驶质量
3.1.7 安全评价
3.2 历史信息评价
3.3 路面性能评价
3.3.1 不平整度
3.3.2 车辙
3.3.3 摩擦系数
3.3.4 强度
3.3.5 材料性能
3.4 破损评价
3.5 初选维修方法
3.6 经济分析第二部 现场热再生(hir)
第4章 现场热再生——详细工程分析
4.1 现场热再生维修
4.2 历史信息评价
4.3 路面评价
4.4 结构承载力评价
4.5 材料性能评价
4.6 几何形状评价
4.7 交通评价
4.8 施工性能评价
4.9 环境隐患
4.10 经济评价第5章 现场热再生——配合比设计
5.1 沥青结合料再生
5.2 配合比设计方法
5.2.1 掺配图法
5.2.2 常规/综合法
5.2.3 superpave法第6章 现场热再生——施工
6.1 表面再生
6.2 复拌
6.3 重铺第7章 现场热再生——规范与检查
7.1 限定方法式规范
7.2 最终结果式规范
7.3 规范范围
7.4 检查、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第三部分 冷刨(cp)
第8章 冷刨——施工
8.0 冷刨维修
8.1 cp详细工程分析
8.2 cp设备
8.3 准备与计划
8.4 cp微铣刨
8.5 cp安全警报带第9章 冷刨——规范与检查
9.1 标准规范
9.2 规范范围
9.3 检查、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第四部分 全厚再生(fdr)
第10章 全厚再生——详细工程分析
10.0 全厚再生维修
10.1 历史信息评价
10.2 路面评价
10.3 结构承载力评价
10.4 材料性能评价
10.5 几何形状评价
10.6 交通评价
10.7 施工性能评价
10.8 环境隐患
10.9 经济评价第11章 全厚再生——配合比设计
11.1 机械稳定配合比设计
11.2 化学稳定配合比设计
11.3 沥青稳定配合比设计
11.4 复合稳定配合比设计第12章 全厚再生——施工
12.1 fdr设备
12.2 准备与计划
12.3 破碎
12.4 拌和与摊铺
12.5 添加稳定剂
12.6 压实
12.7 养护
12.8 磨耗层第13章 全厚再生——设计规范与检查
13.1 标准规范
13.2 规范范围
13.3 检查、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第五部分 冷再生(cr)
第14章 冷再生——详细工程分析
14.0 冷再生维修
14.1 历史信息评价
14.2 路面评价
14.3 结构承载力评价
14.4 材料性能评价
14.5 几何形状评价
14.6 交通评价
14.7 施工性能评价
14.8 环境隐患
14.9 经济评价第15章 冷再生——配合比设计
15.1 现有路面取样
15.2 确定rap性能
15.3 选择新集料用量与级配
15.4 新再生剂用量的估算
15.5 选择再生添加剂
15.5.1 乳化沥青
15.5.2 再生剂
15.5.3 稀释沥青
15.5.4 泡沫沥青
15.5.5 化学添加剂
15.6 确定裹覆所需预拌含水量
15.7 试拌混合料
15.7.1 配料
15.7.2 拌和
15.7.3 压实
15.7.4 养护
15.7.5 强度试验
15.8 确立生产配合比
15.9 现场调整第16章 冷再生——施工
16.1 现场冷再生
16.1.1 准备施工现场
16.1.2 再生车组
16.1.2.1 单设备车组
16.1.2.2 双设备车组
16.1.2.3 多设备车组
16.1.3 配合比现场调整
16.1.4 摊铺与压实
16.1.5 养护
16.1.6 摊铺磨耗层
16.2 厂拌冷再生
16.2.1 摊铺、通风与碾压第17章 冷再生——规范与检查
17.1 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17.2 检查与验收问题
17.2.1 rap级配
17.2.2 再生剂的取样
17.2.3 添加水分
17.2.4 再生混合料的含水量
17.2.5 再生剂控制
17.2.6 压实步骤
17.2.7 压实面层密度
17.2.8 铣刨厚度
17.2.9 摊铺厚度/横坡
17.2.10 拌和设备校准
17.3 指导性规范
第六部分 术语表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八部分 缩略词表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