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其实都在不断地读书,有的人还在母亲的怀抱里,就跟着母亲熟悉红红绿的各种图案。有的人手里握着笔,趴在书本上离去的。但读书的结果也各有各的不同,有的人读进去就出不来,有的人读书以后却模仿一些负面的做法,而有的人则从读书走向成功,这闪烁群星中就有众多院士的身影。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读书会进去以后出不来呢?我们不妨看看院士是怎样读书的。中国两弹一星”的功臣于敏,他读书是经历了薄——厚——薄的过程,从薄到厚,了解知识的广泛性,再从厚到是透过字面提炼出精华。他认为书越读越薄更有于知识的应用,不被书籍所累。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音响是由声学家马大猷设计的,他家的书堆满了一面的墙壁,他读书不是从头到尾地看,而是了解书的基本内容,碰到问题知道到哪本书中找答案,让书为我用。生理学家王志均是从无字句处读书,读一句能识其正面、背面,并追求从字里行间思索出新意。气象学家叶笃正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读要常带批判和挑剔的眼光,信又不信,不被书牵着鼻子走。他爱看武侠小说,侠客的绝处逢生对他的科研有借鉴,在山穷水尽时,他会放下研究,在夜深人静处寻求灵感的突现。与士聊天,你会发觉他们各方面的知识都很丰富,其实这是他们博览群书的收获。杨叔子是机械工程专家,他认为,理工科学生每星期至少要读一本文史哲方面的书籍或一部中外文学作品,因为逻辑思维是正确的基础,形象思维则是创新的源泉。建筑学家吴良镛说读书还要学会割舍,因为人在每个时期读书的兴趣是不一样的,要勤于淘汰一些书,主要是腾出空间容纳新知识,这样才会博学。院士读书还有一些趣事,谷超豪家里有一张医院里用来送药的活动推车,但车不是推重物的,而是为了便于读书。要看书时,家里哪里安静,哪里光线好,就把车推过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