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砂锅我父亲到荥经的一间钢铁厂当会计是1959年的事情了。在离开名山建山公社的山村前,村里已按照父亲的建议把村里各种红军石碑集中到了蒙顶山。他在山村的时间虽不长,但与房东周家相处得如亲人一般,离别时,这份情意更是难以割舍。乡亲们一直把父亲送到山下,年轻的父亲不敢回头,他怕看到乡亲们惜别的目光。等到了县城他才回头望了一眼蒙山,心里叹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机会再回建山公社了。然而,父亲没有想到的是,一年后的一天,周伯背着一罐自己做的泡菜和豆辦从名山步行了一天一夜到荥经来寻找父亲。父亲喜出望外,没有想到这么快就见面了。从父亲与名山老乡间的情谊能够体会到当年红军与民众之间的故事。荥经农民收留红军伤员,就像今天影视作品里见到过的情景,在荥经真实地存在,为红军伤员早日康复,乡亲们为战士熬鸡汤,荥经砂锅起了不小作用。在荥经严道的村里至今还流传着老乡收留红军的故事:女红军因连续行军作战,病倒了,只得离开部队,女红军便成为当地农民的“女儿”。主人上山釆药用砂锅熬制偏方,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治疗调养,女红军终于治愈了。由于大部队已开拔,就留在当地开展工作,盼望着有朝一日重返前线。据统计: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经过的长征路上有近万名红军伤病员留住民间。荥经砂锅远近闻名。眼前这条还算宽敞的街面是六合(鹤)乡二组,它是荥经砂锅的正宗“作坊”。因为微雨刚过,地上没有灰尘扬起。大路两旁的房屋是二楼一底带卷帘门的那种固定格式,就连店招都全部采用花哨的喷绘美术字体,但各家门前摆着的砂锅式样却各不相同。路边那家挂着“宪锦砂器厂”招牌的房屋还没有完全竣工,它是当地农民曾宪锦的房子。他家的作坊在店后,标准的前店后坊。50多岁的曾宪锦搞砂器加工已有20多年,1985年前主要生产蜂窝煤炉子,之后便开始生产不同规格的砂锅和药罐,样式虽不够精美,却耐用,每年有1万多元的收入。他挣的钱除了使家里的日子过得顺畅外,还要供养孩子上学,如今大女儿已从雅安农校毕业找到了一份工作。曾宪锦带我们参观了街道后面“严道古城”文物遗址,在这四周是密密的砂器窑子,各种成品和半成品砂器堆积如山,准备运往各地销售。一队的张定康老人今年60岁,他干这一行已有30多年。过去砂器作坊是集体的,改革开放后,各家各户有了自己的作坊。随着竞争的激烈,各家工艺技术也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搞高烧的工艺技术,从选土、碎土、造型到最后的烧制等制作环节越来越讲究。张定康老人通过多年的实践,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烧制风格,开发了属于自己创作的产品,其中砂器花瓶最为出名,造型的式样不同于一般的花瓶,它带有唐代花瓶的风格,但它表面沾附的“二龙戏珠”又有汉代的遗韵。老人说这种全手工的花瓶工艺复杂,单说贴龙形的活,一天时间也只能制一件。他家房子里专门摆放了一张玻璃柜子,陈列着几件老人的精品之作。老伴拿出钥匙,十分谨慎地取出一件,小心拂去表面的灰尘,嘴里说有人曾出价2000元,老汉也舍不得卖掉。P37-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