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是南宋高僧,台州(今浙江临海)人。俗姓李,名心远,法号道济。据《北硐集》卷十、《净慈寺志》卷十等文献记载,李心远最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居净慈寺,落葬于虎跑寺。他的言谈行事,与一般出家人不同:不受戒律的约束,想喝酒就喝酒,要吃肉就吃肉,奉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宗旨。他诙谐幽默,举止如痴如狂,因而被称做“济颠僧”。又因为他疾恶如仇,好行义勇,时常济困扶危、济难解厄,所以又被尊称为“济公”。有关济公的故事,在宋代已经流传开来,到了明、清时期,就更为盛行了。成书于明朝嘉靖时的《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记载:“杭州男女瞽者,多学琵琶,唱古今小说、平话以觅衣食,谓之‘陶真’。大抵说宋时事,盖汴京遗俗也……若红莲、柳翠、济颠、雷峰塔、双鱼扇坠等记,皆杭州异事,或近世所拟作者也。”这段话,道出了当时民间说唱文学或戏曲演出的源头及其内容。济公的故事能被世人认可,编作小说或话本、戏曲,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相沿已久、逐步积累起来的。民间传说中的济公,显然与历史上真实的济公不同,他已经被神化,被说成是“罗汉投胎”、“降龙出世”,被视为“活佛”。这是对他的尊崇。所谓“罗汉”,原指小乘佛教修行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阿罗汉”,后来又泛指得“阿罗汉果”果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