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是古代中国的最后一次政权转移,也是最后一次民族斗争与融合的大演绎,影响极其广泛与深远。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自清季学术近代化以来,已历百年之久。从最初充满民族主义情绪的史料发掘和史事钩沉,到直接针对内忧外患危局的史学时政化,总的说来,带有相当程度的工具色彩,由此在方法论上也表现为一种拘谨的实证主义。另一方面,在与西方文明作横向比较当中,产生了将明末清初的思想拔高为“启蒙思想”的倾向。一九四九年以后,国内史学界对这一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明末农民战争的问题上,此外当推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实就明、清之际历史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明末清初史研究逐渐活跃起来。举凡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可喜的成果。与此同时,海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互动,使一些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涌现,明、清易代已在世界史的视野下,被视为中国近世史的一大枢纽,特别在有关近代化的讨论上,它由于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而引起学界的强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