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说话是人才说话准确、流畅、生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本标准,也是考核其是否具备社会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或者说,思维是“内部语言”,语言是“外部思维”。尽管两者之间并不完全相等,但相互的关系却十分密切。比如你去买东西,发现物价又涨了。猪肉变成了5元一斤,买不买呢?你要想一想。这个极其简单的思维,就要有“猪肉”、“5元”、“一斤”等等词语构成的一系列的概念。假如你在路上遇到了熟人,还要商量一件重要的事情,进行交谈,那就需要将内容变为复杂的语言和思维了,还需要反馈判断、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果不掌握语言或语言不发达,我们凭借什么接受信息、进行思维、表达自己的意思呢?所以古人说:“脑之官动言传、言传而体行。”凡事总是听了想,想了说,说了行。这就从总体上说明我们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开发聪明才智。正如俄罗斯有个古老的谜语所说:什么东西能黏住一切?谜底是“语言”。语言作为总体概念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和各种形式的符号系统。在生活实践中,人要做到有好口才比做到会写作需要更多更大的本事,需要更高的素质,尤其需要较好的心理素质。因为这是由口语传播和口语交流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口语不仅要随时随地广泛应用,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且必须是和一定的对象双向交流、直接沟通,需要即兴构思,随机应变,一次性完成,还需要适应场合、控制情绪,需要有适当得体的体态风度……这一系列的特点必然要求一个人的语言感应能力、思维想像能力、观察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等都要相当机敏灵活,才能做到有效说话,出口成章,具有魅力。说话水平是一个人思维本领、认识高度、知识底蕴等的综合表现。在很多情况下,社会、组织对一个人的认识了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了解,都是通过说话来实现的。古代思想家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他看人,首先是要“听其言”。有一次,子路、曾皙、公西华陪着孔子坐,孔子说:“平常你们总说‘不了解我呀’!假若有人要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四位学生争先恐后地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待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特地留下来问老师:“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又问:“那您为什么对子路微笑呢?”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在孔子看来,治理国家要讲点礼让,可子路的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要笑笑他。孔子对四位学生的了解,就是从他们各自的谈话中得出的,因此他对每一位都作出了评价。再如,奇才韩信不为楚王项羽所用,千里迢迢入蜀投奔汉王刘邦,因未得与刘邦说过话,也不得重用,只做了个管理粮食的小官。他又逃跑,被丞相萧何追回,力荐给刘邦。刘邦无奈,只好召见他:“丞相数万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韩信终于有了一吐胸中经纶的机会。他向刘邦分析了楚汉之间的形势优劣,指出刘邦虽弱,但具备战胜项羽的条件,言之凿凿,头头是道。“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拜为大将,言听计从。相传,清朝大臣曾国藩有一次与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提到:“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有个幕僚接过话头说:“各有所长,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致,人不能欺。”曾国藩便问:“你们以为我怎样?”这该怎么说呢?大家一时没词儿了,只好低头沉思,这时有一个管抄写的后生走出来说了句:“曾帅仁慈,人不忍欺。”这一句话使曾国藩发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随后便对这个有口才的人大加提拔,委以重任。当然,幕僚们对曾国藩大都是奉承讨好,但是以曾与彭、李相比,话该怎么说,这不能不说要看一个人的智慧与才能如何了。曾国藩如此发现人才,认为“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是很有道理的。当今社会,各类学校的毕业生、下岗分流人员、外出打工者、工作调动者要求职,要为人所用,一般均要进行面试。面试的主要形式就是听其谈话或同其谈话,以从中获得对求职、求用者的认识、了解。有时发现人才要靠口才,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所以,我们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认定这样一个结论:是人才者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而且是出类拔萃的人才!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