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数字传输引论
1. 1 数字信号及有关基本定义
1. 2 数字信号传输码型
1. 3 数字信号传输系列
1. 4 基带数字传输原理
1. 4. 1 码间干扰及眼图
1. 4. 2 Nyquist准则与Nyquist滤波特性的最佳分配
1. 4. 3 基带传输的误码率
1. 4. 4 匹配滤波
1. 4. 5 基带时域均衡
1. 5 通带数字传输原理
1. 5. 1 数字调制解调的一般概念
1. 5. 2 通带传输的最佳检测概念与误码率
1. 6 大容量无线数字传输引论
1. 6. 1 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系统模型
1. 6. 2 大容量无线数字传输与未来通信网构成的基本关系
1. 6. 3 大容量无线数字传输的一些主要技术问题
1. 6. 4 当代大容量无线数字传输的基本特点与主要发展动向
第二章 传输分析
2. 1 传输信号的波形分析
2. 2 传输信号的功率谱分析
2. 2. 1 功率谱分析方法
2. 2. 2 功率谱分析的一些重要公式与结果
2. 3 热噪声. 干扰. 失真同时作用下的误码分析
2. 3. 1 分析计算方法分类
2. 3. 2 热噪声. 干扰. 失真作用下的MPSK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2. 3. 3 热噪声. 干扰. 失真作用下的MQAM系统的误码率分析
2. 4 频率选择性衰落的中断预测分析
2. 4. 1 传播模型及有关统计参数
2. 4. 2 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对抗措施
2. 4. 3 Signature的概念
2. 4. 4 频率选择性衰落的中断预测
2. 5 射频干扰分析
2. 5. 1 FDM-FM系统间的干扰
2. 5. 2 模拟或数字系统对数字系统的干扰
2. 5. 3 数字系统对模拟系统的干扰
2. 5. 4 A. L及R. I. 方程及其推广应用
2. 6 可靠性. 可用性分析
2. 6. 1 概念与定义
2. 6. 2 可靠性. 可用性估计
第三章 信号设计与信号检测
3. 1 基本理论问题-一评价标准及性能极限
3. 2 从频域. 时域响应观点出发的信号设计
3. 2. 1 按Nyquist准则进行信号设计
3. 2. 2 最佳波形设计
3. 3 从频域有效利用及抵抗非线性失真观点出发的信号设计
3. 3. 1 最小频移键控(MSK)及连续相位调制(CPM)
3. 3. 2 CPM的一般表达
3. 3. 3 相位网格图及相位圆柱图
3. 3. 4 CPM信号设计及多种CPM型信号性能对比
3. 4 从信号星座观点出发的信号设计
3. 4. 1 PSK及QAM
3. 4. 2 二维星座的最佳分布
3. 4. 3 部分响应QAM-LQPRKm
3. 4. 4 正规QAM星座的优化修正设计
3. 5 信号检测与最佳接收
3. 5. 1 再论匹配滤波
3. 5. 2 相干载波恢复
3. 5. 3 相干解调与延迟逻辑解调
3. 5. 4 瞬时判决的最佳检测
3. 5. 5 多符号间隔观察的延迟判决检测
3. 5. 6 有严重码间干扰作用下的最佳检测
第四章 信号处理
4. 1 频率域及时间域自适应均衡
4. 1. 1 中频频域自适应均衡
4. 1. 2 中频时域自适应均衡
4. 1. 3 基带自适应均衡
4. 1. 4 自适应均衡器结构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4. 1. 5 自适应时域均衡器的性能改善示例
4. 1. 6 判决反馈均衡器的误码传播影响估计
4. 2 自适应干扰抵消
4. 2. 1 基带自适应干扰抵消
4. 2. 2 中频自适应干扰抵消
4. 2. 3 数模兼容传输时的干扰抵消
4. 2. 4 同路径干扰的自适应干扰提取再注入型干扰抵消技术
4. 2. 5 雷达干扰抵消
4. 2. 6 自适应干扰抵消器结构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4. 3 预失真线性化处理
4. 3. 1 不同线性化处理技术的比较
4. 3. 2 自适应预失真线性化
4. 3. 3 一些具体结构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4. 4 自适应发信功率控制
4. 4. 1 数模兼容传输时的ATPC构成
4. 4. 2 适应多载波并联传输借助数字公务信道传输控制信息的ATPC构成
4. 5 多载波并联传输处理
4. 5. 1 从容许带内线性振幅色散理解多载波并联处理抗色散能力的改善
4, 5. 2 从Signature理解多载波并联处理抗衰落能力的改善
4. 5. 3 多载波并联传输的基本系统结构
4. 6 自适应无误码倒换处理
4. 6. 1 无误码倒换的基本要求及主要指标拟订
4. 6. 2 不停机误码检测
4. 6. 3 自适应时延调节
4. 7 自适应分集接收
4. 7. 1 自适应分集接收分类及分集接收性能改善的一些新认识
4. 7. 2 单路振幅相位同时可调的判决定向最佳合成分集接收
4. 7. 3 双路振幅相位可调的最佳合成分集接收
4. 8 微波帧复接处理
4. 8. 1 微波帧复接的基本要求
4. 8. 2 同步复接及异步复接
4. 8. 3 不同码速调整方案的比较
4. 8. 4 帧构成及复接性能估计
4. 8. 5 CCITT推荐码速调整设计参数示例
4. 9 纠错编译码
4. 9. 1 自正交卷积码
4. 9. 2 BCH码
4. 9. 3 Lee码
4. 9. 4 R-S码及级联码
第五章 编码调制及功率/频谱有效利用
5. 1 调制与编码
5. 2 编码调制的基本优越性
5. 3 网格编码调制
5. 3. 1 TCM概念及其极限性能估计
5, 3. 2 TCM设计综合的一般途径
5. 3. 3 多维TCM
5. 3. 4 TCM码参数计算机搜索结果
5. 3. 5 TCM在复杂运行环境下的性能估计
5. 3. 6 TCM的有关弱点及其解决途径
5. 4 分组编码调制
5. 4. 1 BCM码构成的初期发展
5. 4. 2 最佳集分解BCM
5. 4. 3 BCM的性能估计
5. 5 恒包络型信号的编码调制
5. 5. 1 CPM型信号的编码调制
5. 5. 2 MSK信号的网格编码调制
5. 5. 3 FSK/PSK编码调制
5. 6 降低调制状态数的编码调制
5. 7 TCM的实用实施途径
5. 7. 1 卷积码一般构成及删除型卷积码
5. 7. 2 TCM的实用实施途径
5. 8 级联编码调制
5. 8. 1 串联型级联编码调制
5. 8. 2 并联型级联编码调制
5. 8. 3 串联加并联型级联编码调制
5. 9 编码调制信号的最佳检测
5. 9. 1 Viterbi译码
5. 9. 2 Viterbi译码的性能估计
5. 9. 3 编码调制信号的最佳检测
5. 10 编码调制信号最佳码构成的进一步讨论
5. 10. 1 衰落环境下编码调制信号的最佳码构成
5. 10. 2 干扰环境下编码调制信号的最佳码构成
5. 10. 3 多维星座及多维编码调制
5. 11 高速数字传输的编码调制应用示例
第六章 微波收发信技术
6. 1 设备典型结构及性能指标要求
6. 2 微波低噪声场效应放大器
6. 2. 1 微带电路基础知识及基本结构
6. 2. 2 微波低噪声场效应放大器指标要求及设计方法
6. 2. 3 基本结构及多级低噪声放大器设计实际考虑
6. 3 微波功率放大器及微波预失真线性化技术
6. 3. 1 典型微波高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特性及性能指标要求
6. 3. 2 微波功率放大器
6. 3. 3 微波预失真器
6. 4 宽频带高线性上. 下变频器
6. 4. 1 下变频器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标要求
6. 4. 2 下变频器典型方案及示例
6. 4. 3 上变频器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标要求
6. 4. 4 上变频器典型方案及示例
6. 5 高稳定度微波本振源
6. 5. 1 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标要求
6. 5. 2 锁相微波本振源典型方案及示例
6. 6 微波带通滤波器
6, 6. 1 微波滤波的重要作用及性能指标要求
6. 6. 2 微波滤波器的一些典型设计方案示例
6. 7 中频放大. 滤波及均衡
6. 7. 1 中放. 滤波. 均衡分系统的构成及其性能指标要求
6. 7. 2 中频放大器
6. 7. 3 中频滤波及均衡
6. 8 中频预失真线性化技术
6. 9 分波道及天馈线
6. 9. 1 典型天馈及分波道分系统性能指标
6. 9. 2 分波道设备
6. 9, 3 馈线设备
6. 9. 4 天线设备
6. 10 微波收发信设备的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
6. 10. 1 高频收发信系统主要指标测试方法
6. 10. 2 有关实测结果
第七章 高速多状态限带调制及自适应同步解调技术
7. 1 高速多状态限带调制及自适应同步解调设备的典型结构
7. 1. 1 设备典型'结构及性能指标要求
7. 1. 2 典型传输指标要求
7. 2 限带要求及滚降滤波技术
7. 2. 1 发信功率谱框架及最小传输容量限制
7. 2. 2 滚降滤波要求
7. 3 MPSK及MQAM调制
7. 3. 1 调制器用基本部件--乘法器
7. 3. 2 MPSK调制
7. 3. 3 MQAM调制
7. 3. 4 收发逻辑处理
7. 3. 5 MPSK/MQAM通用多状态调制器的构成
7. 4 高速同步解调器的相干载波恢复技术
7. 4. 1 高速多状态同步解调基本原理及时域传输波形状况
7. 4. 2 相干载波恢复环路分类及MPSK信号的相干载波恢复
7. 4. 3 高速多状态MQAM信号的相干载波恢复
7. 4. 4 估值均衡联合型载波恢复环路的通用基带处理技术
7. 4. 5 载波恢复环路的通用设计方法
7. 5 高速同步解调器的位定时恢复技术
7. 5. 1 位同步信号的性能要求
7. 5. 2 位同步信号的提取方法
7. 5. 3 位同步信号的提纯方法
7. 5. 4 数字式位定时恢复方法
7. 6 高速多状态自适应同步解调
7. 6. 1 同步解调系统设计基本要求
7. 6. 2 估值均衡联合型近代自适应同步解调器的基本结构模型
7. 6. 3 环路性能的分析/模拟方法
7. 6. 4 实际设备构成的基本特点及主要设计考虑
7. 7 全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7. 7. 1 全数字化调制. 解调器的一般构成
7. 7. 2 快速锁定的高速全数字化载波恢复环技术
7. 7. 3 全数字化自适应均衡及干扰抵消的接收机结构
7. 8 新一代高速多状态调制解调技术
7. 8. 1 16QAM限带调制及估值均衡联合型自适应同步解调分系统
7. 8. 2 MQAM阶梯圆滑化星座结构高速多状态调制及自适应同步解调
7. 9 高速多状态调制解调性能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
7. 9. 1 性能测试方法
7. 9. 2 实测结果
第八章 自适应均衡技术
8. 1 设备典型结构及性能指标要求
8. 2 可变谐振型中频频域自适应均衡
8. 2. 1 可变谐振型中频AFE方案评价
8. 2. 2 软. 硬件设计构成
8. 3 中频时域自适应均衡器
8. 4 自适应盲均衡
8. 4. 1 盲均衡算法概述
8. 4. 2 CMA及RCA盲均衡
8. 4. 3 多级MAP型盲均衡
8. 5 全数字自适应均衡
8. 6 自适应均衡器与高速调制解调器的联合结构设计
8. 6. 1 TCM与Viterbi检测情况下自适应均衡与高速调制解调的联合结构设计
8. 7 自适应均衡设备的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
8. 7. 1 性能测试方法
8. 7. 2 实测结果
第九章 无误码倒换技术
9. 1 设备典型结构及性能指标要求
9. 1. 1 典型结构
9. 1. 2 典型技术指标要求
9. 2 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N:1无误码倒换结构示例
9. 2. 1 日本4/5/6L-D116QAM 200Mbit/s系统的无误码倒换
9. 2. 2 具有分集通路中频接口带DAP-140Mbit/s设备的N:1无误码倒换
9. 2. 3 并联倒换与串联倒换的简要对比
9. 3 无误码倒换运行中的帧同步器
9. 3. 1 帧同步检测与搜索
9. 3. 2 奇偶校验检测
9. 3. 3 路由选择识别
9. 4 自动. 手动倒换控制
9. 4. 1 倒换控制的基本信号流向及主要技术性能要求
9. 4. 2 倒换控制流程
9. 5 SDH系统无误码倒换
9. 5. 1 SDH网络无误码倒换的必要性
9. 5. 2 利用AX组件的无误码倒换方法
9. 5. 3 利用AX组件的SDH网络救复结构
9. 6 无误码倒换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
9, 6. 1 重要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9. 6. 2 主要性能实测结果
第十章 微波帧复接技术
10. 1 设备典型结构及性能指标要求
10, 1. 1 典型结构
10. 1. 2 典型性能指标要求
10. 2 微波帧复接其它结构示例
10. 2. 1 NEC 500系列MDAP-140MB系统微波帧复接结构
10. 2. 2 NEC 700系列MDP-140MB 4T-700A系统微波帧复接结构
10. 2. 3 原意大利GTE公司CMF40-16QAM/140MB系统微波帧复接结构
10. 2. 4 480路X2异步复接8PSK-960路系统微波帧复接结构
10. 2. 5 日本NTT 4/5/6L-D1 16QAM-200MB系统微波帧复接结构
10. 2. 6 加拿大NTRD-6B 64QAM-140MB系统微波帧复接结构
10. 3 微波帧复接主要部件构成方法
10. 3. 1 发信CMl/NRZ码变换
10. 3. 2 发信数字信号处理器
10. 3. 3 收信数字信号处理器
10. 3. 4 NRZ/CMl变换
10. 3. 5 异步微波帧复接
10. 4 SDH微波帧复接问题
10. 5 微波帧复接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
10. 5. 1 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10. 5. 2 主要性能实测结果
第十一章 公务传输技术
11. 1 公务传输种类. 特点及典型结构
11. 2 公务传输信息类型及业务组织
11. 3 次基带模拟公务传输的性能分析与设计
11. 3. 1 公务二次调制及解调方式
11. 3. 2 公务信道对主信道的于扰
11. 3. 3 主信道对公务信道的影响
11. 4 FSK二次调制的数字公务传输
11. 5 公务传输构成示例
11. 6 公务传输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
11. 6. 1 测试方法
11. 6. 2 实测结果
第十二章 微机化远程监控技术
12. 1 二级网汉字表达微机化远程监控设备及网络典型结构
12. 2 中继站设备
12. 3 主站设备
12. 4 传输信道
12. 5 链路级帧结构
12. 6 主机. 前端机. 从机. 网卡的功能及结构
12. 7 系统软件结构及表达
12. 8 环境监控设备
12. 9 智能化监测告警显示设备
12. 10 专家系统及人工智能在微波监控中的应用
12. 11 SDH监控有关问题
12. 11. 1 SDH监控系统的基本设计构成考虑
12. 11. 2 SDH监控系统结构模型
12. 11. 3 网络单元监控系统
12. 11. 4 单盘控制系统
12. 11. 5 网络管理操作系统
12. 11. 6 SDH监控系统实际应用示例
12. 12 二级网远程监控主要性能及功能测试方法与实测结果
12. 12. 1 主要性能及功能测试方法
12. 12. 2 实测结果
第十三章 分集接收技术
13. 1 中频合成型空间分集接收的一般结构及性能指标要求
13. 2 最大功率中频合成型空间分集接收
13. 2. 1 结构框图及动作原理
13. 2. 2 重要部件构成及设计
13. 3 最小色散中频合成型空间分集接收
13. 4 空间分集接收时延差的动态调整方法
13. 5 频率分集. 角分集. 方向图分集及多重分集的应用前景
13. 6 分集接收设备性能测试方法与实测结果
13. 6. 1 性能测试方法
13. 6. 2 重要性能实测结果
第十四章 衰落模拟器及数字微波的传播数据采集. 分析. 处理技术
14. 1 多径衰落模型
14. 2 衰落模拟器的典型结构
14. 3 衰落模拟器的软. 硬件构成
14. 3. 1 硬件构成
14. 3. 2 软件构成
14. 4 中频衰落模拟器测试方法与实测结果
14. 4. 1 测试方法
14. 4. 2 实测结果
14. 5 数字微波的传播数据采集. 分析. 处理设备的典型结构
14. 5. 1 传播测试的目的和意义
14. 5. 2 传播测试设备的典型结构
14. 6 数字微波的传播数据采集. 分析. 处理设备的软. 硬件构成
14. 6. 1 硬件设备的结构
14. 6. 2 数据采集. 分析. 处理软件程序
14. 6. 3 定标
14. 7 数字微波的传播数据采集. 分析. 处理设备的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
14. 7. 1 衰落深度与带内幅度色散的测试
14. 7. 2 交又极化鉴别度(XPD)的测试
14. 7. 3 空间分集的测试
14. 7. 4 模式参量的拟合
14. 7. 5 测试结果
第十五章 数字微波传输设备的电源技术
15. 1 数字微波设备电源性能要求. 特点及典型结构
15. 2 微波功率放大器电源技术
15. 2. 1 电气性能
15. 2. 2 工作原理
15. 2. 3 电路设计
15. 3 调制. 解调. 数字处理设备电源技术
15. 3. 1 电气性能
15. 3. 2 电路框图
15. 3. 3 提高电路稳定度的措施
15. 3. 4 减小纹波干扰的措施
15. 4 集成化技术
15. 5 数字微波设备电源性能的测试方法及实测结果
15. 5. 1 电压调整率Sv的测试方法
]5. 5. 2 电流调整率SI的测试方法
15. 5. 3 温度系数ST的测试方法
15. 5. 4 输出纹波峰线峰值的测试方法
15. 5. 5 效率 的测试方法
15. 5. 6 实测结果
第十六章 同步数字系列信号的数字微波传输
16. 1 为什么要发展同步数字系列(SDH)
16. 2 SDH的信号结构及接口. 传输规范
16. 2. 1 SDH的比特速率
16. 2. 2 STM-1的帧结构
16. 2. 3 SDH的复接结构
16. 2. 4 SDH的接口特性
16. 2. 5 SDH传送网分层结构
16. 2. 6 不同标准化组织的SDH传输标准间的关系及差别
16. 3 SDH对形成新一代数字微波传输方式的影响
16. 3. 1 适应SDH要求的数字微波新对策与新技术
16. 3. 2 实现SDH数字微波传输的其它有关问题
16. 4 新一代SDH数字微波及卫星通信系统规划与设计
16. 4. 1 涉及SDH传输的CCIR波道间隔. 容量配置及调制方式选择示例
16. 4. 2 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规划示例
16. 4. 3 日本NTT的规划示例
16. 4. 4 一些实际系统设计构成示例
16. 4. 5 数字卫星通信16QAM-STM-1传输设计示例
16. 5 SDH数字微波及卫星传输网络的构成
16. 5. 1 从传输网络拓扑看SDH的优越性
16. 5. 2 SDH自愈环构成
16. 5. 3 SDH互连环结构
16. 5. 4 更复杂的SDH网络拓扑结构
16. 5. 5 高速数据SDH传输网构成
16. 5. 6 PDH/SDH兼容并存网络管理
16. 5. 7 借助SDH数字微波系统构成SDH网络
16. 5. 8 卫星SDH网络
第十七章 系统工程总体设计方法与示例
17. 1 假想参考通路数字连接模型及ITU-T/R对数字传输的性能指标与可用性指标要求
17. 1. 1 1TU-TG. 821建议与G. 826建议要求的基本差异
17. 1. 2 基于G. 821的质量指标要求
17. 1. 3 基于G. 826的质量指标要求
17. 2 数字微波传输射频波道配置的有关建议要求
17. 2. 1 PDH的有关要求
17. 2. 2 SDH的有关要求
17. 3 基本设计目标及设计原则
17. 3. 1 基本设计目标
17. 3. 2 基本设计原则
17. 4 系统构成及接口配合
17. 4. 1 系统构成
17. 4. 2 接口配合
17. 5 射频波道配置及干扰估计
17. 5. 1 射频波道配置
17. 5. 2 实际干扰通路决定的信号干扰功率比的估计
17. 5. 3 数模兼容传输时干扰要求的估计
17. 6 电波传播对路由设计. 站址选择及通路性能的影响
17. 6. 1 通路几何学
17. 6. 2 大气. 地形的基本传播影响及相应主要特征参数
17. 6. 3 平衰落性能估计
17. 6. 4 组合平衰落. 选择性衰落. 干扰影响的瞬时中断预测工程计算法
17. 7 线路信噪比计算
17. 7. 1 计算方法及程序结构
17. 7. 2 数值示例及通用源程序与软件包问题
17. 7. 3 数字微波传输线路信噪比计算等基本公式
17. 7. 4 数字卫星传输线路信噪比计算等基本公式
17. 8 线路性能指标及可用性指标分配方法
17. 8. 1 线路性能指标分配方法
17. 8. 2 由线路可用性指标要求对设备可靠性指标要求的分配
17. 9 瞬时中断预测流程
17. 10 信噪比分配估计流程
17. 11 系统设计示例
17. 11. 1 大容量数字微波系统设计示例
17. 11. 2 大容量数字卫星系统设计示例
17. 12 网络. 子网络及网络保护
17. 12. 1 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17. 12. 2 网络保护的动态搜索算法
17. 13 一个实际大容量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设计. 研制. 开发实现与实测结果
17. 13. 1 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基本要求及全套新技术装备
17. 13. 2 国家鉴定室内测试及野外现场试验验收的全套系统装备布局
17. 13. 3 系统特性概要
17. 13. 4 系统构成典型方式
17. 13. 5 系统特点及技术水平
17. 13. 6 系统实测结果
结语
缩写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