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本书案例的选择范围相对比较集中,但其涉及的方面仍然十分繁杂,内容也相当丰富。为便于读者阅读、参考、借鉴,我们在案例编排上按案例表达的重点分为八类,在每类前面有简要介绍。但这也只是大概的分类,实际上正如前述特点所描述的,许多案例都反映了改革、发展和管理的内容,很难将之归为一类,只是我们在选材和点评方面相对有所侧重。既然案例不是典型经验,在编辑本书时我们也力求避免像常见的那样成为一本经验汇编,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案例的文字表达上,力求简明扼要地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并着重于将案例的可操作性作出具体表述,尽量减少一些程式化的空话套话;另一方面请专家对每一案例作出画龙点晴的点评。我们邀请的专家共30人(名单附在书后),其中约有半数是高校以外的社会企业、研究机构、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的负责人,每位专家点评3篇左右。对专家的评析稿,除在技术上稍作处理外,原则上保留原貌。专家点评大多短小精悍,切中要害,评论实事求是,既有所肯定、赞誉,也指出不足或提出应该注意的问题。这种点评,对读者阅读评价案例,可能会起到路标的作用。我们希望,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案例》能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一点作用:第一,为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效提供实例性的佐证,坚定改革的方向和信心,继续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有些人对社会化改革有些议论,有一些疑虑,有的甚至提出“红旗还能打多久?”“乙方”想回来,要走回头路。这无非是由于在改革中碰到了许多困难。读了这里提供的成功的或者有成效的《案例》,会增强信心,坚持改革。第二,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体要求“目标一致、形式多样”提供比较丰富的例证。《案例》力求多侧面、多样化地反映教育服务产业在实施改革和科学管理方面的生动内容。改革既然不可能用一种模式去套,要让入选择,就要使大家看到实效。《案例》以其具体的实在的事例,启发思考、激发探索、促进创新,起到相互激励和交流的作用。第三,社会化过程中的后勤实体(企业)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既像企业,又必须适应教育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后勤实体(企业)的经营管理就不能完全沿用市场经济规则和企业管理方法,要有体现中国特色和教育特点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案例》所选择的是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并获得一定成果的实例。它的出版将会促进这种探索,为形成和发展教育服务产业的特色管理作一个铺垫。第四,为经济学、管理学的教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教育行政干部和后勤管理人员培训提供辅助材料。本书的出版或许可以起到填补教育服务产业案例空白的作用,为进行实证研究的专家、研究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后勤实体(企业)员工提供一些有用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