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上决定出版《大学语文研究会年会论文集》。除年会提交的论文外,又收到全国各地会员同志们踊跃寄来的很多论文。现经编委们细心拜读,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力编辑出版了这本书。非常感谢会员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希望今后还能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经验积累上有更多交流沟通,互相促进,做出进一步的成绩。近年来,在国家教育部的组织领导和大力推动下,小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改已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很具体的进展。例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主体的确认,强调创新,重视培养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对课外读物加强引导,在高中阶段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开设研究课程,各项标准已逐步制订,并在付诸实施和积累经验之中。在大方向一致,标准指引下,鼓励各地专家,有资质的出版单位、研究机构,积极参加各种教材、辅导读物的编写。有组织地竞争,将打破过去那样的老面孔、老机制垄断办法,就我们所知所见,不少试用教材、读物,比前显然已经有了可喜的进步。我对中小学语文教育今后即将取得迅速的进步确抱乐观态度,因而非常欢欣鼓舞。形势确比过去多年的停滞倒退、小打小闹、说得多做得少、难以起步,要好得多了。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正在改革,已有的改进,很快就会给我们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同志造成一种大力推动的形势。我们会员同志中有些因已直接参与中学语文教改工程中的部分工作,深知中学语文教改和我们“大学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极为密切的联系,虽然教育领导部门目前主要着重点是在小学、中学的方面。例如:大学的语文教育和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究其有何种联系与区别?怎样联系、区别?人文精神、文化素质、深度广度,怎样区分、安排、落实,才有利于一贯地、有规划地培养有进步理想,有高尚品德、有想象力、有毅力、有审美力等必要素质的未来国家栋梁。“大学语文”课程(即使课程名称不同)至今仍是全世界发达国家著名大学都普遍开设的基础课,不能只是作为“中学语文”课之后的补充性课程,如何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且有其自身特点的学科?这个见解十年前匡亚明、我和侯镜昶三人联名在《文汇报》发表过一篇论文,有所感受。看来今后还会引出许多议论,确是必然会引起重视的问题之一。又例如:就我所知所见,不久即将陆续出版试用的各种中学语文教材,甚至连小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把我们选收进几种“大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今中外名篇全选进去了。读过12年的小学、中学后,再加上高中阶段可能开设的若干选修课中的选文,数量比“大学语文”所收为多。当然,有些语文名家、名篇,原是老少皆宜,百读不厌的,每读一次都会读出新意,有新的收获。但毕竟仍应有不同的讲法,深刻的挖掘,而且,在新时代、新思想的启发下,也应从我们无比丰富的人文宝库中,发现新的佳作和潜在的作家。我国文、史、哲向来不甚分家,选择余地大得很。不是现在就可以更开放,注意选篇积累起来?何况,还可以扩及外国的文、史、哲、社方面。现在逐渐发展带来的形势增强了我们的期望,也加重了我们的责任。“大学语文”今后将如何向深广发展,有很多教育问题和语文专业的学术问题需要研究讨论,很多新出现的困难需要克服解决,要有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希望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来勇于承担责任,把工作做好。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成立至今,已逾20年。推动重新恢复了这个课程,扩及到成为高教自学考试的普遍必考课目,编出了适应普通高校、高教自学考试本科及专科、成人高校、高职院校等不同性质院校广泛使用的多种教材及其修订本,团结了全国许多高校任教的同行专家学者,有了一定的联系、沟通、互助互补的机会,相互结交了不少朋友,促进了友谊与学谊。但工作还是做得太少,有很多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相信今后大家能做得更多、更好。不少现已有相当基础,在人文、传播、新闻、编辑等院系名义下建立并做出了成绩的单位,最初往往就是从当时理工科“大学语文教研室”开始创建而逐渐扩充出来的。今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祝学科和各位同行朋友事业发展,前途无量!徐中玉2003年7月29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