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形势严峻
1.1.2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是性别偏好的集中反映
1.1.3 研究性别偏好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2.1 国外性别偏好研究
1.2.2 国內性别偏好研究
1.2.3 性别偏好研究的局限
1.3 研究思路及理论框架
1.3.1 研究设计
1.3.2 研究视角
1.3.3 资料来源
1.3.4 研究框架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研究假设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场城
2.1.2 理性
2.1.3 惯习
2.2 研究假设
2.2.1 理性和惯习都是在一定场城中形成的
2.2.2 性别偏好的理性是在经济场城和非经济场城交织作用下形成的
2.2.3 性别偏好的惯习是传统生育文化在一定场城中的内化
2.2.4 性别偏好是理性和惯习共同作用的产物
第3章 经济场域对性别偏好的作用
3.1 生产力场域对性别偏好的作用
3.1.1 男性在体力劳动中的生产效率明显高于女性
3.1.2 男性在经济活动中的抗风险能力明显强子女性
3.1.3 男性与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结合的机会多
3.2 生产关系场域对性别偏好的作用
3.2.1 男性在经济场域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比例大
3.2.2 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十分普遍
3.2.3 女性劳动得不到承认
3.3 经济效用场域对性别偏好的作用
3.3.1 生育男孩是家庭致富的希望
3.3.2 生育男孩是家庭养老的保障
3.3.3 生育男孩能使家业和财产得以继承
3.4 对男孩经济资本的投入
3.4.1 教育投入
3.4.2 结婚投入
第4章 社会场域对性别偏好的作用
4.1 家庭场域对性别偏好的作用
4.1.1 生育男孩是对社会资本的期望
4.1.2 生育男孩能使妇女地位提高
4.1.3 生育男孩利于家庭稳定
4.2 家族场域对性别偏好的作用
4.2.1 生育男孩有“面子”
4.2.2 生育男孩可以壮大家族势力
4.2.3 生育男孩能祭祖送终
4.3 社区场域对性别偏好的作用
4.3.1 男性占据主导地位
4.3.2 不公平的资源分配
4.3.3 以男性为主的人际关系
第5章 文化场域对性别偏好的作用
5.1 观念文化对性别偏好的作用
5.1.1 重男轻女
5.1.2 传宗接代
5.1.3 多子多福
5.2 习俗文化对性别偏好的作用
5.2.1 男娶女嫁的习俗强化了夫权制度
5.2.2 财产和姓氏继承制度维护了父权制度
5.2.3 儿子养老的习俗强化了性别分工制度
5.2.4 祭祖送终的习俗提升了男孩的价值
5.3 器物文化对性别偏好的作用
5.3.1 祠堂的祖宗牌位都是男性
5.3.2 家谱只记男性
5.3.3 寺庙文化强化了生育男孩的重要性
第6章 性别偏好理性
6.1 性别偏好理性的形成过程
6.1.1 性别偏好理性的内在逻辑
6.1.2 性别偏好理性的生成机制
6.1.3 性别偏好理性的作用机制
6.2 性别选择的策略
6.2.1 以多取胜
6.2.2 现代科学
6.2.3 溺弃和出卖女嬰
6.2.4 迷信
6.3 性别偏好理性对场域的反作用
6.3.1 强化了男孩的价值
6.3.2 加重了竞争和趋同的压力
6.3.3 助长了家族势力
第7章 性别偏好惯习
7.1 性别偏好惯习的形成过程
7.1.1 在特定场域中反复刺激
7.1.2 个人生活轨迹
7.2 性别偏好惯习对场域的反作用
7.2.1 使场域中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7.2.2 不断建构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存在
7.3 惯习与现实的碰撞
7.3.1 新旧惯习的较量
7.3.2 养儿防老的悖论
7.3.3 经济场域的变化
第8章 结论和思考
8.1 研究结论
8.1.1 性别偏好形成的机制
8.1.2 性别偏好的理性和惯习
8.1.3 性别偏好的作用机制
8.1.4 性别偏好的反作用
8.2 理论建构
8.3 一些思考
参考文献
本书中文摘要
本书英文摘要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