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年的《中国书评》是那一代人的“学术图腾”,九年后复后的《中国书评》显然也有同样的追求。第一辑于2005年4月出版,在学人间留下一定的印象和影响,对“严格学术规范要求,确立学术评价体系”的倡导有开先风之气。现在,《中国书评》第四辑的宗旨一如既往,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以知识生产活动自身作为评价对象来探究中国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第二,对社会科学前沿性成果进行评介,以此来期待中国学术对此的回应和自身的发展。本书的出版,对推动“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是其应有之义,为对知识增量具有重要意义的从批判角度进行的书评提供高水准的平台,更为对关涉到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和批判提供自由探究的学术场域。《中国书评》是侧重学术的大型综合学术书评出版物,每季度出版一辑,为海内外知识分子评介、探讨和批评学术论著及学术思潮的自由平台。此刊物的宗旨为:弘扬学术批判,提升中国学术。内容栏目分为:主题书评/学术书评/知识生产机器的反思与批判/学术评论/批评与回应/中文论著简介/西文论著简介/焦点讨论/书店荐书等。是一份具有最高学术水平的学术书评出版物。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公理世界观对天理观的置换体现的是社会主权形式的巨大转变,也就是从传统帝国到现代民族一国家的变迁。作者将具有世界观特性的科学视为现代公理观的典范,由此可以明确近代的公理意识、科学精神的探索以及现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教育体制是如何确立并相互关联、相互塑造的。这无疑是作者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作者指出,实证主义和原子论的科学观从自然观的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构成原理,即将个人视为社会的形式平等的原子,并通过自我或主体性的概念将个人从各种血缘、地缘和其他社会网络中抽象出来,于是道德论述的背景条件实现了从地缘、血缘共同体向现代国家的抽象的法律主体的转换,从而一方面瓦解了传统帝国的政治主权的构成原理,另一方面为现代国家确立了合法性依据。具体而言,科学为社会的、知识的和体制的分工和专业化过程确立了世界观基础,并将它们纳入到国家理性的框架中来。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包含了双重的面向,即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知识分类谱系将民族教育体制与全球教育体制综合在一个过程之中,从而为新的劳动分工和社会运转方式提供了知识体制的保障。在这个体制内部,知识的生产逐渐转变成专业行为,知识分子成了以大学或研究机构为基地的专业化学者。知识的现代分化不仅复制了作为分科之学的科学的谱系原则,而且以形式化的分工模式规定了这些领域的专业原则,对科学的挑战本身反而扩展了这一现代知识分类谱系与体制。因而,知识的合理分化实质上成了一种现代社会的合理化设计,一种现代化的行动纲领。从这些观点出发,汪晖导出了对现代思想与社会的一系列既深刻又不乏批判精神的洞见,这些洞见对于理解我们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用民族~国家这个词语来表达这一新的主权形式。但如前所述,我觉得民族一国家这个概念很容易成为一个固化的概念,用来说明某种现成规律性的历史进展。在特定历史状况下所具有的总体动员的意义,使得民族一国家在现代中国始终作为一个临时性的而不是本源性的概念得以确立的。作为一个外烁性的概念,民族~国家是新的主权形式在其他民族一国家面前确立的临时性身份。换言之,民族国家曾经因为他所具有的总体动员的巨大功能而成了新的主权形式,但在一个马克斯·韦伯所发现的具有一种“非政治的态度”的文化传统中,民族国家所能发动的总体动员的能量虽然是巨大的,但并不是彻底的。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