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钻铜钿眼,眼前就会有这两个人冒出头来:一位是中国人,他就是《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终前竖起的两根手指头让我们记忆深刻,为了省去油灯里的一茎灯草。另一个则是老外,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类似的细节就更多了。用句俗语,他们是把一分钱看成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那么大,至少是看作了圆台面。 钻钻铜钿眼,就是要揣着颗节俭办任何事的心,就是要抱着少花钱多办事的愿。大处着眼,小处开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益来。尤其是要在人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一事一物中,钻劲十足,刨出一个个的铜钿来。这样,既长了智慧,练了本事,同时又增了财富。如此一箭三雕的事,何乐而不为? 上海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经济观察以及感悟,真是个与时俱进的话题,有趣而又有意味。因为,昨天上海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地方,今天则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明天又将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城市之一。“门槛”在不断涌现,“铜钿眼”就在身边…… 本书通过作者对上海人日常经济生活的态度和处事方式的观察和感悟,刻画了上海人某种经济生活的行为特征,反映了不同时期海派文化环境下上海人对钱的观念和用钱的特点。本书由作者先后发表或撰写的文章组成,围绕“铜钿眼”的话题,内容丰富,语句活泼,不乏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