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远古时代,华夏大地有五帝: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尧是五帝中第四位,因国号为唐,因此又被称为唐尧。尧善于治理天下。十六岁登上王位,住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地方。他胸怀博大,爱民如子,成为君王以后,住的是茅棚,吃的是野菜杂粮,穿的是粗麻衣,自己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生活十分节俭。每当太阳出来,他就开始理事,到太阳落山时才回家歇息。他任命羲、和两人掌管天地,派遣羲仲、羲叔、和叔分管东南西北四方,还制订历法,一年为三百六十六日,分舂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因为时令掌握得好,农林渔猎都取得丰收。尧体恤百姓,经常到地方视事,他对百姓说:“在我治理的地方,如果有人没饭吃,那是我使他挨饿的;如果有人没衣穿,那是我使他挨冻的;如果有人去犯罪,那是我的施政不好,迫使他去犯了罪。”他让百姓大胆指出他的过错,还叫人制了一面大鼓,称为“敢谏之鼓”,鼓励百姓击鼓谏事,指出他施政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尧走到哪里,就和那里的百姓叙话,便竖一根木柱,称为“诽谤之木”。百姓站到那根木柱下,可随意批评他,指出他的过错。他襟怀磊落,不计恩怨,深得百姓爱戴。尧有九个儿子,长子丹朱很不成器。那时洪水为害,大水淹没了农田村庄,丹朱却坐船观赏山水风光。洪水退了,丹朱仍坐在船上,还嘲笑他人。几个兄弟时发内讧,纷争不休。尧在位七十年。到八十六岁时,他觉得自己年老体衰,想找一位贤人来接替他。他深知长子丹朱如此作为,难以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其他几个儿子也没多大出息,便走出平阳,去私访贤人。一天,尧来到历山地方,看到那里有个老农,拿着块叫做“壤”的木板,一块放在地上,举起里一块向下敲击,一而敲,一面唱:“太阳出来了,我就出门耕种;太阳下山了,我就回家安歇。挖了井,自然有水喝;种了田,不愁没饭吃。帝王的威权再大,跟我有什么相干?”这是当地百姓流传的歌曲,名叫“击壤歌”。歌声粗犷而嘹亮,是百姓对自己安适生活的内心流露。尧听了,心里很宽慰。他蹲下身子,和那老人攀谈,问他这村里有没有大贤之人。老人用手向山坡方向一指。山坡前,有个年轻的农人驾着两头牛正在犁地。“他是我们舜南的大贤人。他孝顺双亲,顾怜乡邻,我们有什么事都找他帮忙。”尧走上前去,见那年轻农人驱着牛,手里却没拿鞭,只拿个小簸箕,不时敲打几下。尧见了,心生诧异:“这年轻人真怪,犁地敲簸箕做什么?”他上前打量了年轻农人一番,问:“小伙子,你耕田为什么敲簸箕?”年轻农人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说:“牛虽是牲畜,它为我耕田已很累了,如果我再用鞭子驱赶它,心里实在很不好过。牛不肯前行,我就敲打簸箕吓一吓它。”尧拉住他的手,连声称赞:“有道理!有道理!”尧心想:“这小伙子既爱牛,又有才干。日后他当了国君,更会用人,可算得是贤人了!”这时候,有好几个人围拢来,一个手丁‘柴的老汉打量着尧问:“请问,您哪儿来?”尧说:“我就是尧,你们的王啊!”大家一听,都惊呆了,一个个跪拜。尧上前把他们扶起,把他前来访贤的事告诉大家。农人们围着敬爱的尧王,七嘴八舌讲起来。原来,耕地的那年轻农人叫虞舜,是历山一带闻名的贤人。他通晓天文地理,才华卓绝;更令人敬仰的是,他有一颗仁爱的心。尧王听了,十分高兴。他想把虞舜带回都城,让虞舜帮他治理国家。虞舜再三辞让不成,便安顿好家里一切,随尧到平阳去了。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