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约略可以分作四大时期、十个阶段:所谓先秦,是它的萌生与成熟时期。经历了绵亘数千年的原始诗歌,只可称作前艺术;文明之幕拉开,约当夏商两代逾千年,诗歌仍处于萌生状态。直到殷周之际,以迄战国末期,才开拓出《诗经》与《楚辞》两条文化史路,成熟为真正的诗歌。抵春秋战国早期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基本上形成了以华语为载体的华夏文化,涌现出儒、道、屈骚不同流派的诗歌美学意识。这样便奠定了中国诗歌流变史的光辉起点。本套丛书依照:四大时期,十个阶段:萌生与成熟(先秦);拓展与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分化与深化(辽金元、明、清);综合与融化(近代、现代)。在史的基础上立论,在论的主导下写史。史是客观存在,论述主观认识。它是诗歌史论,即诗的文化史,同时,也从文化视角来论述中国诗歌的历程与发展。本书为其中之一。主要讲述了明清时诗的文化转型期的诗歌形态,并重新为明清的诗歌流派、大师及经典定位,寻找其主题、风格、技巧杂陈分歧的深刻的历史意义。对中国明清两朝的研究,近年来有一种世界化的趋势。海内外学人把明清史的研究作为一个热点,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历史阶段,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历史转型时期。历史转型时期,社会状况特别复杂;而作为一个历史过程,许多文化现象饶有兴趣,特别容易引发研究者产生不同的认识,引起不同的争论。历史转型时期,在文化上的一个显著的表征,就是“变古乱常”。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中长期维系着的农业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单元化被逐渐强化了的商品意识所取代,从而构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多元化;这样一来,在文化上呼唤着各个领域的全面更新;特别是由于传教士带来丁“西学”,打破了中国社会原先的垂直封闭的发展,开始了横向开拓,文化的外求意识日渐强烈,“西学东渐”与“东学西被”所激发起的碰撞,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传统的古已有之的各种规范,受到了挑战,变古乱常在各个领域渐次出现。诗歌领域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