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南门外,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院,它是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红军院”,一楼一底,安静古朴。虽然经过了修葺,仍略显破旧,天花板上的石灰不时地往下掉,屋里没有一件奢侈品,用的家具还是吕玲珑父母留下来的,沙发硬得像木头椅子,藤椅上的藤条全都散开了。可就是在这样一间老屋里,酝酿和产生了吕玲珑最初的摄影梦。吕玲珑爱好摄影,始于童年。当年父亲留下的一台老掉牙的120蔡司相机,使吕玲珑第一次体会到了在按动快门那一刹那的快感。由这台相机开始,青舂时代的影像在胶片上一次次定格,这些平淡的照片成为摄影师艺术生涯的源头。16岁,吕玲珑离开天府之国的成都,来到大凉山,当了一名知青;17岁,他被父亲送到新疆大漠,成为一名铁道兵。在西部当兵的这段经历给了他太多难忘的记忆,他的心也和西部苍凉的大地贴得更近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为他们坚韧的生命力而长久感动。因此,当他有机会再次拿起久违的相机时,他下意识地把镜头对准了当时还少为人知的西部。回到成都后,吕玲珑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分院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他总喜欢出走,为自己的镜头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目标。那是一个生产资料非常匮乏的年代,吕玲珑转业后工作几年的收入全部都投进了摄影之中,有时候要存好久的钱才能买到足够的胶卷,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圆自己的摄影梦。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他通常选择在成都周边地区进行创作。几年的创作实践之后,天性中对大自然的热爱,红尘中淡泊的心境和孤高的性格,以及在自然中被唤醒了的回归的潜意识,让吕玲珑毅然决定辞去农科院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钟爱的摄影艺术中。20世纪80年代初,吕玲珑与诗人翟永明、欧阳江河等一群年轻人,进入了当时还未为人知的九寨沟。他们划动自制的木筏,在清澈的长海中漫无目的地漂游;他们在雪山脚下的草地上燃起篝火,彻夜长谈,累了就仰望满天星光……每一次出行回来,便会有暗房里数不清的不眠之夜,一幅又一幅的精美作品出现在小屋的墙上,出现在幻灯机打出的屏幕上,出现在一双双向往西部的眼睛里。吕玲珑常常在老屋里举办幻灯会,观众中有画家、诗人、作家和音乐家,当然也有摄影爱好者。随着一幅幅照片在光线中显现又淡去,大家的心也跟着到了那遥远而神秘的高原。放映结束之后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彼此的艺术观点。当时的座上客、后来的诗人欧阳江河曾对吕玲珑的早期黑白作品表现出狂热的喜爱,同时也把这种喜爱融进了他的诗歌作品中。除此之外,志同道合的这群人也会在老屋里举行各种新诗朗诵会、音乐演奏会和画展。无数夜晚,就在这座老屋里,心灵与心灵在交流,观点与观点在碰撞,许多艺术灵感的火花就在这样温暖自由的氛围中不断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