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闪耀看变化“十五”对于“三农”来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时期。不仅历史积累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进入了凸现期,而且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也不断出现。在“人世”冲击,“非典”、“禽流感”等疫情接连袭击,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形势和背景下,过去五年,“三农”工作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能够成为全国整个宏观调控的最大亮点,实属难能可贵和来之不易。盘点“十五”,“三农”工作亮点闪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犹如一座座历史丰碑高高耸立。变化之一:指导“三农”工作的理论更系统更科学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强化“三农”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确立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中心任务,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定位等。这些重大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升华了关于“三农”工作的思想和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思想体系。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作指导。一系列“三农”工作理论的突破与创新。使全党全社会“三农”工作的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局限,将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放在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和优先位置来考虑,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变化之二:农村生产力布局更高效更合理中央提出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十五”以来,全国各地根据中央的部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积极适应新形势,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开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通过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村生产力布局更为高效合理。主要成绩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国家实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村“六小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二是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大为优化。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从2003年开始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13种主要农产品,在40多个最适宜的区域,选用最优良的品种,采用最先进的种养模式,实行一整套扶持措施,来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建成一批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带。这一部署已初见成效,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如水稻产业带已占全国水稻面积的86%,棉花产业带种植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99%,优质农产品比重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三是畜牧业成长为一个大产业。2005年全国畜牧业产值有望突破1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在农业内部堪称三分天下有其一。畜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验增加、应急能力增强、体制进一步理顺、疫苗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国机耕面积占农田面积的47%,机播面积占27%,机收面积占20%0五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8454万户,平均每户每年从中增收1200元。六是农民非农就业持续增加,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新渠道。截至2005年6月底,全国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08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7%,比去年底增加523万人。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