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总是和“鱼米之乡”四个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其中的“米”当然是指稻米。1973年,在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足以说明太湖流域是我国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也就是说,从太湖地区可以上溯到的历史开始,稻米就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的主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这样描述道:“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既然稻米历来是太湖地区的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之一,那么江南地区的稻作文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吴地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和领域。与此同时,稻俗作为江南地区稻作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那么,什么是稻俗呢?稻俗又包括哪些内容呢?简言之,稻俗也就是稻作习俗,可以理解为一切与水稻生产、日常食用相关的风尚习俗。从被称为“天簌”的吴歌所吟唱的“白米饭好吃田难种,鲜鱼汤好呷网难扳”,到以生动传神著称的桃花坞年画中以耕牛为题材的《天下太平春牛图》、《福寿双全春牛图》;从规模宏大、名目众多、广泛流行于江南各地区的求雨会和驱蝗会等,到方便水稻生产的江南女子穿戴的包头巾和裙服等水乡特色服饰……这一切,既是一幅幅向世人展示太湖地区种种生活风情、生产习俗的生动画卷,又由于这些生活风情、生产习俗和水稻生产有着紧密的关系,或者直接起源于水稻生产,故而这些内容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列入了本书所谓的稻俗范围之中。至于本书所指的太湖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近郊一些地区。同时,在本书中,太湖地区、江南、吴地这三者所包括的范围也大致相同。这样看来,这本小册子的重点并不在于勾勒太湖地区水稻品种、生产技术的流变脉络,而在于探寻成为太湖地区人们主食的稻米,对这一地区人们的日常饮食、居住服饰、祭祀信仰、婚丧嫁娶、娱乐休闲、商业贸易等日常生活和行为所产生的诸多内在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至今仍清晰可见,有的则稍稍趋于模糊,但通过这本小册子,相信读者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水稻不仅影响到了太湖地区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更进一步渗透到了他们的思维和习惯中≯并最终成为太湖地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生产的一种共同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