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说法。关于韩信用风筝载吹笛者的记载,其虚妄性是显而易见的。有人已经指出:“且不说古代,今日要制一个载人风筝,顺利而上,安全而降,又谈何容易!”退一步讲,风筝的安全系数如此之小,即使真的有人载于其上,恐怕也是心惊胆战,哪里顾得上吹奏什么“思乡之曲”?至于说韩信“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考古资料,都不能证明韩信那个时代已经发明了纸,既然当时人们还不懂得造纸,韩信何以能制造“纸鸢”?这是记载中的漏洞;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暂不考虑“纸鸢”这一细节上的失误,那么,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官远近又带有较大的可能性。明代郎瑛反驳这一记载的理由是:“线之高下,岂可计地之远近?”其实,郎瑛疏忽了,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出了勾股定理,那么,知道了风筝线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利用勾股定理,就能很准确地计算出未央宫的远近。当然,这个故事仅仪具有可然性,它毕竟不见于《史记》、《汉书》一类正史,不能当作已然的事实。《南史》中所说放纸鸦求援军之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记载,这是关于中国风筝最早的文字资料,《南史》还提供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即梁太清三年正月十三日,公历为公元549年2月25日。对这一记载,郎瑛也作了反驳,认为“放之而纸鸢之坠,义何必在于援军之地耶?”这种诘问是没有道理的,《南史》中分明交代了“因西北风而放”,并非毫无日的地乱放,只要风筝线的长度大致准确,落于援军之地的几率是很大的,况且,唐人丁用晦在《芝田录》中提到,当时放出的风筝有数十只,落入援军之地的可能性就更大了:退一步说,即使没落入援军之手,也有被人送到援军那里的希望,因为敕中写明“得鸱送援军,赏银百两”。对于处于危难境地的人来说,任何可能带来获救效果的办法都会作出尝试。因此,这一史料是完全可信的。然而,我们不能把羊车儿或梁简文帝当作风筝的发明者,危难之际创造风筝,而且放飞一次成功,这显然不合逻辑。风筝的发明必定在此之前,羊车儿或简文帝只不过利用了别人早已发明的风筝而已。至于把李邺视为风筝的发明者,这与我们已掌握的资料就更加相去甚远了。《询刍录》、《五代史》中所记李邺等放纸鸢于宫中以为娱乐的事是可信的,但仍像梁简文帝一样,李邺只不过是制作并放飞了前人发明的风筝而已。通过上面的分析,在风筝产生的时间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风筝初被称为“纸鸦”、“纸鸱”、“纸鸢”,其发明时间必定在造纸术已经产生并且纸张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后。公元549年梁简文帝萧纲放风筝求援军只是风筝在军事上的应用,风筝发明时间必定在此之前。可以断定风筝诞生的大致时间为魏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