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世界和平,进行了积极广泛的外交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交理论,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外交方略。孙中山的外交方略是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他的革命实践而产生,并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孙中山外交方略的核心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反对于涉内政,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孙中山的外交方略开创了中国争取独立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和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国际关系的理论宝库,对当时的中国及世界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为新中国制定外交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 外交方略的形成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至沓来,他们通过战争威胁和政治讹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肆意掠夺中国主权,奴役中国人民.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使中国失去了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主权,孙中山强烈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主张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并为此奋斗了一生。但孙中山反霸维和外交方略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造成的亡国灭种的严重民族危机,孙中山毅然走上挽救祖国于危亡的革命道路,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作为革命的出发点,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以申民志而扶国宗”。他不仅强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殖民政策只会给自己带来“危险与灾难”,支持清政府“注定是要失败的”,而且还警告帝国主义如果胆敢瓜分中国,中国“四万万之众”定将“同仇敌忾”,奋起“自卫其乡族,自保其身家”,“出万死而不辞”,使“列强无安枕之时”。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明确提出要重订海关税则、取消领事裁判权和收回国家主权的具体主张,指出中国之所以至今仍为半独立国而不能为独立国,是因为“中国现在尚未收回领事裁判权”;他强调在各种改革完成之时,“政府当立即取消领事裁判权”。因此,他“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向帝国主义收回治外法权,保卫我们的领土”,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争取国家独立的坚强决心。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