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法帖》全称《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清代干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梁诗正等奉敕编,计收魏晋至明代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包括无名氏)的书法作品三百四十七种。从魏钟繇到明代董其昌,上下一各四百余年间的著名书帖,多在其中,为法帖中的巨制。干隆皇帝得到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三种墨迹,因系稀有之物,故名其所收藏之室为[三希室],后命梁诗正等编次皇家内府所藏包括[三希]在内的魏晋至明代法书,聚集众工,模勒上石,名之为《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行世后,广受推重,二百余年来长盛不衰。美中不足的是,法帖中的许多作品为草书,对于一般学习者来说难以辩认,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法帖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