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

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

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

定 价:¥20.00

作 者: 隋树森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元代

ISBN: 9787532620494 出版时间: 2006-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441 字数:  

内容简介

  [越调]小桃红杨果满城烟水月微茫,人倚兰舟唱。常记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小桃红】是越调中常用的曲牌之一。杨果是“工文章,尤长于乐府”(《元史》本传)的元代早期散曲作家,他一共写了十一支【小桃红】,见于《阳春白雪》者八支,没有题名;见于《太平乐府》三支,题作《采莲女》。他的散曲,文采很美,《太和正音谱》说他的曲“如花柳芳妍”,是符合他的风格特征的。由于这个时期的散曲刚从乐府民歌和两宋词演化而来,因而带有浓厚的民歌和宋词的色彩。这支散曲是歌颂男女恋情的,是从南朝乐府《采莲曲》发展而来的,如曲中言舟则木兰,言溪则若耶,美则似莲花,情则如藕丝,都是分别袭用了戎昱的“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李白的“若耶溪畔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梁元帝的“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和卢思道的“擎荷爱园水,折藕弄丝长”的语意的。诗人以江南水乡为背景,采莲唱歌为媒介,巧妙地表达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情怀。在曲的开端,诗人给他的主人公安排了一个月上柳梢、雾满江城的幽静环境。一个装饰得很好的小舟,依稀有人斜倚在船榜上低唱着、倾诉着。那倩影儿是熟悉的,歌喉儿也是熟悉的。他蓦然想起,那不是曾经在若耶溪畔遇着的美人儿吗?若耶,是会稽(今浙江绍兴)若耶山下的一条小溪,相传是西施浣纱的地方,所以又叫“浣纱溪”。当然,这不一定是实指,但读者一看到若耶,就要联想到那位富于传奇色彩的西施,从而给那位倚舟低唱的美人儿,平添了几分倾国倾城的颜色。如果说曲的前三句是曲中男主人公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历,忆之所及,那么“隔三湘,碧云望断空惆怅”两句,就是他向对方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殷和相思之深了。它渲染了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辽阔,在时空设计的艺术上是很成功的。“记相逢”把时间的跨度搭在若耶初逢到江城再见的漫长岁月上,而“隔三湘”则是把空间的跨度架在从吴越到荆湘的千山万水间。这期间雁足无凭,秋水望穿,无计得消息,只有临风惆怅而已。诗人在这里让时间与空间分设对映,而又让时空的字面隐藏在无穷的离愁别恨中,从而增加了曲的层次,丰富了曲的内涵,深化了曲的意境,留给了读者更加广阔的想象天地。曲的结尾,又以极大的跳跃性,从意脉上连接男女主人公的互诉互答。“美人笑道,莲花相似,情短藕丝长。”这嫣然的一“笑”,包含了嗔和怜等复杂的感情,她不相信水远山长能够隔断他们的消息;更不相信年深月久能够冲淡他们的感情,于是运用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含蓄委婉的语言,作出了巧妙的回答:言自己对于爱情,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而怕对方在爱情问题上,像“怜(莲)花”一样,色衰而爱弛。自己对于旧好,像藕丝一样,连绵不断;而对方是不是喜新厌旧,缺乏深厚的感情?一喻两譬,一言多意,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密度美,即在有限的文字中包含了很多的信息量,表现了丰富的审美情趣,给了读者很多的美感体验和美感想象。语言的密度,是诗歌语言美的共同标志和共同规律。这也就是这支小令获得不朽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羊春秋)P1-2

作者简介

  隋树森1906—1989字育楠,原籍山东省招远市东良村人,元曲研究专家。[编辑本段]生平190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曾在前清政府做过军机处抄缮“供事”(办事员)的小官,后弃政从商。1928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就读。其在校读书时就有小说发表于《东方杂志》、《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并且翻译了日本文学博士儿岛献吉郎的《中国文学概论》,被上海世界书局编入「文化科学丛书」,并改名为《中国文学》,与方壁[茅]的《西洋文学》列为姊妹篇出版。隋先生在这段期间也有相关著作,如出版了《文学通论》、《古诗十九首集释》等。1932年学校毕业后曾在山东省立惠民中学、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济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国文。1937年抗战军兴,隋树森抵达四川,在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国立编译馆任职。因为隋氏通晓日文因此翻译了同时期许多日本汉学大作,如青木正儿的《中国文学概说》(1938)、《元人杂剧序说》(1941)、盐谷温的《元曲概说》(1947)……正是为翻译了这些日本学者有关元曲的著作之故,隋先生“逐渐对元曲研究发生了兴趣 ”。而且这些作品促进国人对元曲的研究起了积极作用。在1947年开始从事《全元散曲》编纂的工作。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散文游记,且编为《巴渝小集》出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北京出版总署图书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这样的工作环境也对他日后编辑《全元散曲》提供莫大助益。50年代以后,他便广搜博览,从各种元曲版本中选出62种明人臧茂循《元曲选》所未收录者,编成了《元曲选外编》(戏剧),为研究元杂剧者提供了方便。历时17年,1964年他编辑出版了《全元散曲》(上、下册),此书收罗详备,校勘精审,对于研究元代散曲有重要参考价值。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此书开启了元散曲研究的一个新时代,其沾溉学林,功莫大焉。此外,他还校订、编辑有《阳春白雪》、《乐府新声》、《乐府群玉》、《太平乐府》、《全元散曲简编》等元人散曲总集。并著有《元人散曲概论》(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22期,1982年2期)、《北曲小令与词的分野》等多篇学术论文,后辑为《元人散曲论丛》。其他已成书但至1986年尚未出版的有《新校乐府群玉》、《曲论存稿》、《雍熙乐府曲文作者考》、《枣轩曲论汇稿》、《东瀛中国文艺论文译丛》等;与他人合编的书有:《古代散文选》、《古文选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提要》、《语文学习讲座丛书》等。[编辑本段]主要贡献总括来说,隋树森在曲学方面的贡献可以有:整理、搜集元代散曲作品学术研究的第一部就是要先拥有资料,资料丰富对于研究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元曲因为不受重视,早期有作品别集问世者也少(只有4人),因此在辑佚上也是困难重重。早期学者虽有许多卓越成就,但是直到隋先生编辑、整理《全元散曲》后才是元曲(散曲)研究的一大突破。对元曲理论、创作的研究隋树森先生在《全元散曲简编》〈导言〉与〈元人散曲概论〉可说一篇元散曲概论,里边就有叙述到对元人散曲理论与创作的状况。他也看到一些散曲活泼的艺术性,而不是被格律束缚的呆板形式。[编辑本段]相关参考文献《隋树森自传》收入《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四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页270-278《隋树森与元曲研究》 何贵初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 页108-110 2003年1月《术业专攻嘉惠后学——隋树森先生的元曲研究》 王菊艳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6:1 页- 2003年6月《隋树森与元曲的校辑工作》 何贵初 读者良友 1985.11.01.《今编总集型辽金元总集叙录》 刘达科 晋图学刊2003年第3期(总76期) 页76-78中国大百科全书智慧藏「全元散曲」条

图书目录

出版说明
篇目表
正文
篇目笔画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