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英雄莫问出处”,但是昔日的“草根”一旦成为英雄,人们还是会对他的出处充满好奇。近年来活跃在商场舞台上的浙江民企老板们,无疑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英雄。但是,仔细研究他们的身份,却发现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这一个个光环照耀下的英雄们,大多都是“草根”出身——他们的创业经历大多都属于白手起家型。以鲁冠球为例,他的身份演进过程是这样的:农民——打铁匠——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负责人(从1969年到1979年)——承包了当时已更名为万向节厂的萧山县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1980年至1989年)——鲁团公司(1990年)。鲁冠球这样的农民成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老板,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徐文荣是农民出身,连小学都没毕业,后来却成为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南存辉原来只是个修鞋匠,把自家的房屋折价卖了5万元,才凑足资本与胡成中一起创办乐清县求精开关厂;胡成中是裁缝出身;楼忠福也曾是建筑工人;李如成原本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郑坚江是汽车修理工出身;汪力成刚开始是丝厂临时工……这些今天处于浙江创富英豪“金字塔”塔尖的人物,创业之前的身份相当“寒酸”,有人粗略估算了一下,约有90%左右的浙江民企精英,出身均很寒微。除了后来的培训深造外,创业初期的文凭也并不高,大多是初高中文化。他们没有靠山,没有资金支持,全靠自己白手起家,他们是怎么创造出这一幕幕传奇经历的呢?其实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虽然成功的浙商们涉足的行业五花八门,他们的个性也都不一样,但白手创业的成功过程却都非常相似——吃苦受挫。在2005年的福布斯中国100首富企业家排名中,吉利集团的创办人李书福列第49位。1999年底,吉利集团员工发展到近万人,总资产20多亿元,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吉利集团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此外,吉利还投资8亿多元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民办大学—北京吉利大学。李书福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高中毕业,1982年出道,最初是父亲给了120元买了一个手提的照相机,就办起了照相馆。其实刚开始根本不算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上破旧的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那个时候的李书福经常是背着相机在公园里瞎转悠,不管天气怎样,他都必须到公园拉生意。见了逛公园的就拉着照相:“来,来,同志过来照张相。”台州人把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说成是“野照相”。当然,在做生意的时候,李书福免不了遭别人的白眼。李书福的照相生意做得不错,半年后赚到1000元,他正式开起了照相馆。一年以后,李书福迈出办企业的第一步。李书福说:“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穷,第三当然是喜欢致富了!”他敢闯敢拼,豁得出去。财富浙商们有很多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都在一所人生的大学中成功毕业——“挫折大学”。 这所大学是无形的,没有校舍没有资产;这所大学不用考试,不用注册,当他们开始实践梦想时,就已经成为“挫折大学”的一名终身学员。这所大学的教室是他们周围的整个世界,在这个教室里充满着不绝于耳的“哎哟”声。挫折大学的课本是碰壁。每碰一次,他们就会得到一个教训,教训使他们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再次碰壁。“碰壁”这部无字天书他们绝不会白读,因为他们已在碰撞中练足了功力,已为下一次碰撞做好了准备。这所大学没有收费处,但他们却常常要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但即使是这样,对于他们来说却又都是值得的,因为经验和教训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