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童年、中学和大学1.1家庭和童年1.2中学时的崇高志向1.3勤奋的大学生1.4赢得燕妮的爱情1.5显露才智的博士论文2.踏上革命征程2.1向旧制度开火2.2主编《莱茵报》 2.3结婚2.4创办《德法年鉴》 2.5转攻政治经济学3.无双的联盟3.1青年恩格斯3.2首度合作3.3按计划分头行动3.4第一个伟大发现3.5唯物史观的公开问世4.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4.1创建革命组织4.2改组正义者同盟4.3发表《共产党宣言》 4.4投身欧洲大革命4.5革命转入低潮4.6在革命浪潮中颠沛流离的家庭5.在伦敦的苦难生活5.1流离失所5.2丧失四个儿女5.3同舟共济5.4伟大的友谊和无私的援助5.5关注中国人民的命运6.在国际舞台上6.1第一国际的灵魂6.2巴黎公社的参谋6.3同机会主义作斗争6.4《哥达纲领批判》7.巨著《资本论》 7.1创作前的准备7.2《资本论》的写作7.3《资本论》的整理和出版7.4《资本论》的基本内容8.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8.1马克思主义哲学8.2政治经济学8.3科学社会主义9.晚年岁月 9.1研究古代社会 9.2探索俄国发展道路9.3最后的征程9.4逝世9.5马克思的女儿们附录 马克思大事年表 后记书摘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Iteinrieh Marx,1782~1838),犹太人,是特利尔的律师公会会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律师。亨利希学识渊博,是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开明绅士。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也是犹太人,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操劳家务,照顾丈夫和孩子上。由于亨利希不喜欢犹太教的褊狭,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这种习气的影响,因而这个纯粹的犹太家庭并没有过分浓烈的犹太教气氛,也没有刻意把犹太人的宗教文化传授给马克思。这使马克思自小就受到了启蒙思想的熏陶,自小就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亨利希·马克思夫妇共生了9个孩子,4个男孩、5个女孩,但不幸的是有5个孩子先后夭折,只有3个姐妹和卡尔·马克思活了下来。马克思在家中排行第三,在他出生的第二年,4岁的哥哥就病逝了,从此马克思成为家中的长子,深得父母的宠爱,是全家的幸运儿。父亲几乎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经常以伏尔泰、卢梭、哥德等人的思想影响他。父亲也以自己的学识和品德影响着少年马克思。马克思对父亲十分敬重,在他心目中,父亲是一位“以自己的纯洁品格和法学才能而出众”的人。马克思一直把父亲的一张老式照片带在身上,直到去世。童年的马克思,头发浓黑,额头宽阔,眼睛明亮,身体结实。而且,他从小天资聪颖,才思敏捷,富有想象力。由于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也由于在家里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马克思的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在家里完成的。少年马克思喜欢编造别出心裁的游戏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他深受童年伙伴的喜欢,他要求别人吃他用脏手做的“糕点”,可是姐妹们都很顺从,因为“卡尔作为回报,会讲非常好听的故事”。1822年,马克思全家搬到父亲老友路德维希·冯·威斯特华伦(Ludwig、yon Westphalen,1770~1842)男爵家附近。男爵出身于一个显赫贵族家庭,他担任了特利尔的枢密顾问官,还曾经担任过副州长。路德维希是位有着高深文化素养和自由民主精神的人,他对社会问题感兴趣,喜欢浪漫主义文学,他既能背诵荷马史诗,也能背诵莎士比亚的一些著名戏剧的片断。这两个家庭关系密切,而且威斯特华伦没有什么门第的偏见,因而小马克思经常出入威斯特华伦家。威斯特华伦非常喜欢这位聪明可爱的小马克思,经常给他朗读文学作品并介绍先贤的政治思想,他还特别向马克思介绍了圣西门及其空想社会主义观点,将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播种在马克思心中。马克思崇敬他,把他当作第二个父亲,大学毕业时,马克思将自己的博士论文专程送给他。威斯特华伦的熏陶是马克思成长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毕生都很爱戴威斯特华伦。而且,威斯特华伦后来还成了马克思的岳父,他的女儿燕妮·冯·威斯特华伦(Jenny von Westphalen,1814~1881)就是马克思的初恋情人和妻子。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