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中国政治融入草原的村落(毡匠营村)

融入草原的村落(毡匠营村)

融入草原的村落(毡匠营村)

定 价:¥35.00

作 者: 苏浩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百村调查丛书
标 签: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

ISBN: 9787802301658 出版时间: 2006-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字数:  

内容简介

  第二节 毡匠营村的产业结构与变化从清朝到民国这一段时期,毡匠营自然村生产结构发生着变化。制毡是毡匠营村的传统产业,制毡的原料是羊毛。制毡的过程分几道工序,包括挑选、清洗、挤、压等,最后形成类似褥子的产品,既可以说是毛垫子,也可以说是粗毯子。毡匠营自然村有乔氏家族和刘氏家族,是擀毡的手工业者,他们的擀毡技术是祖传的,工艺加工比较细,挤压平展,质量较好,当时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得到蒙古族牧民的欣赏。清朝末期,土默川地区农村生活条件非常落后,人们普遍买不起生活需要的毡制品,市场消费发生了贫困型饱和。毡匠营村的制毡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手艺,开始到更远的地方寻找产品市场。村里部分毡匠发现,在较远的西拉穆仁草原,长期在那里生产和生活的蒙古族牧民们对毡制品非常感兴趣,于是便离开毡匠营自然村来到了西拉穆仁草原。在辛勤劳动和长期与蒙古民族交往过程中,他们和睦相处建立了友谊。蒙古民族是毡子的主要用户,因为游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随季节和牧草而迁徙,不能在一个地方建、盖固定的住房,这导致了能够随时迁移式的住房——蒙古包的形成。蒙古包的主要制作原料就是毡子。毡匠营自然村部分匠人们抓住了这一市场,他们仍能利用自己的制毡手工维持着家业。他们不仅在呼和浩特市周边制毡,还到过四子王旗、达茂旗等地制毡。牧区羊毛充足为制毡业准备了基础原料,而较大的毡制品需求量则为他们提供了发挥作用的机会。但能到牧区加工生产毡子的也只有几户人家,其中有乔占全的父亲乔根,刘登计的父亲三海青。由于手工艺品产品生产者逐渐减少,产品生产制作基地从村里转移到了牧区,村里手工业制造与种植业生产相比呈下降趋势。这些原因又使得毡匠营自然村的许多手艺人放弃了自己的制毡技术,改为以粮食种植为主。这个时候,村里的产业结构就发生了变化。结果是,毡匠营自然村在清末出现了垦荒高潮,扩大了耕地面积。土地成了毡匠营自然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清末以后农业种植已成为全村大部分村民基本生活收入的来源,农业成了村民生存的“命根”。只有个别制毡匠人把祖传的事业保留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成立前,虽然生活非常困难,但人均占有土地耕种面积相对来讲却不算少,甚至比内蒙古某些地区还要多些。据毡匠营村老人讲,当时一般家庭都拥有20亩左右的耕地,多一些的有40亩。但基本上是广种薄收,主要种一些杂粮谷子、糜子、黍子、豆子等,亩产粮食50斤左右,勉强够吃而已。当然,完全依靠土地的农民,对于自然的依赖也同等严重。为了祈求年年有收成,村民在村南建起龙王庙,来保佑来年的收获。毡匠营自然村的土地较平坦,向西北方向看,能见到太阳落入地平面的壮观景色。从这种情景可以感觉到,这块土地很适合农业生产的发展。虽然有这些可耕地,但清末以后,毡匠营村的农业生产并没有大的变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奶牛养殖业的引进,才使得毡匠营村的生产结构出现新的变化。2002年奶牛养殖户已达到113户,占人户问卷调查户的51.6%。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奶牛饲养户的逐渐增多,促进了玉米种植的增长,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玉米秸和玉米成为奶牛的主要饲料。现在,全村90%以上的农田主要种植玉米。 P43-44

作者简介

暂缺《融入草原的村落(毡匠营村)》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草原上的农耕社区:毡匠营村形成史
  第一节 毡匠营村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第二节 毡匠营村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毡匠营村形成的主要历史过程
  第四节 在草原上生存的农耕文明村落
第二章 毡匠营村的经济结构与变迁
  第一节 毡匠营村的主要生产活动
  第二节 毡匠营村的产业结构与变化
  第三节 毡匠营村的就业结构与变化
  第四节 毡匠营村的税费负担、结构与变化
  第五节 毡匠营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第六节 毡匠营村种植业的历史与现状
  第七节 毡匠营村的养殖业
  第八节 毡匠营村非农产业的发生、发展与演变
  第九节 毡匠营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三章 毡匠营村的家族、家庭状况
  第一节 毡匠营村的家族状况
  第二节 毡匠营村的家庭状况
第四章 毡匠营村的社会结构及其演变
  第一节 历史上毡匠营村阶级阶层结构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毡匠营村的阶层分化与新阶层结构的形成
  第三节 毡匠营村各社会阶层的关系
第五章 毡匠营村的公共管理与公共生活
  第一节 毡匠营村历史上的公共管理与公共生活
  第二节 1949年以来毡匠营村公共管理组织
  第三节 1949年以来毡匠营村公共管理组织的基本职能及其变化
  第四节 1949年以来毡匠营村的公共生活及其变迁
  第五节 公共管理和公共生活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问题
第六章 毡匠营村的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
  第一节 历史上毡匠营村的教育情况
  第二节 1949年以来毡匠营村的教育事业
  第三节 毡匠营村的文化事业
  第四节 毡匠营村的卫生事业
  第五节 毡匠营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与问题
第七章 毡匠营村生活习俗研究
  第一节 节日民俗
  第二节 民间信仰
  第三节 婚俗
  第四节 丧葬习俗
第八章 毡匠营村“外来媳妇”群体研究
  第一节 “外来媳妇”落户毡匠营村的原因
  第二节 “外来媳妇”在毡匠营村的适应能力
  第三节 “外来媳妇”与毡匠营村居民的关系
第九章 毡匠营村家庭访谈问卷分析
  第一节 人口与家庭
  第二节 家庭财富
  第三节 家庭问题分析237
  第四节 村民对村干部及村工作的评价
  第五节 村民生活与交往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