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

定 价:¥16.00

作 者: 杨韶刚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心理学新进展丛书
标 签: 心理学理论

ISBN: 9787544407441 出版时间: 2006-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48 字数:  

内容简介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是超越自我的心理现象和超越个性的价值观念。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不仅有实现自我的潜能,还有超越自己的倾向,个人能超越自己,与更大的整体相融汇、相同认同,并能通过超越自己得到美好、高尚、圣洁、完善、永恒和极乐的体验。超个人心理学试图扩大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把那些与高度心理健康和心理和谐密切相关的人数经验和行为包括进来。超个人心理学是西方的科学思想与东方哲学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在东方印度的瑜伽功和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中早就有过超越自我的心境和意识的论述与实践。本书着重论述了超个人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超个人心理学关于意识的研究、超个人心理治疗、超个人心理学的道德观,以及对超个人心理学未来走向的展望。严格地说,这本书还不是一本完整的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领域和研究没有涉及。

作者简介

  杨韶刚,男,1955年3月21日生,籍贯:山东济南。民族:汉,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学历:博士后,学位:博士,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2月在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留校在教育系从事心理学研究,为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章益教授作助手,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理论和历史研究,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硕士毕业,此后在山东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从事心理学教学工作,其间到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留学一年(1991~1992年)。1998年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师从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教授,并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心理学系担任副系主任、主任。1998年进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研究。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从心理治疗到精神探索
第二节 超个人心理学的界定和误解的澄清
一、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
二、一些误解及其澄清
第三节 超个人心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超个人体验是一种自我的心声和直觉感受
二、超个人境界是创造力的最高水平
三、超个人的发展是借助高峰体验实现的
第二章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到超个人心理学——历史的演进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第四种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的抗争
一、某些心理现象的分歧和争论
二、关于研究倾向的争论
三、超个人心理学的心理学思考
第三节 超个人心理学的思想渊源和组织发展
一、东学西渐——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二、超个人心理学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章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基本概念
第一节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一、超越性
二、广泛性
三、深刻性
四、终极性
五、精神性
六、意义性
第三节 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超个人自我
二、致幻剂研究
三、意识的发展水平与阶段
四、个人与社会
五、宗教与异教
六、跨文化研究
七、转换的意识状态
第四章 超个人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
第一节 格罗夫的超个人心理学观点
一、人类心灵的图谱
二、心理治疗观点
三、超个人意识观
第二节 维尔伯的超个人心理学观点
一、精神的整合
二、整合心理学的理论内核及其功能
三、意识的发展层次和四象限模型
第三节 塔尔特的超个人心理学观点
一、对精神世界的科学研究和对唯科学主义的批评
二、针对不同的意识状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对精神境界的理想追求
第四节 沃什的超个人心理学观点
一、超个人心理学视野中的自我观
二、心理学的整合观
三、与存在心理学的争执
第五章 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观
第一节 意识的理论观点
一、自我体验和自我觉知的神经科学观
二、意识状态的维度
三、转换的意识状态
第二节 意识的表现形式
一、意识的迷醉状态
二、原意识状态
三、转换的意识状态
第三节 走近转换的意识状态
一、通过沉思走向寻访转换的意识状态之路
二、通过生物反馈探索意识状态的机理
第六章 超个人心理学的心理治疗观
第一节 什么是超个人心理治疗
第二节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一、精神成长原则
二、“天人合一”原则
三、超越性原则
四、整体性原则
五、多样性原则
六、发展性原则
第三节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主要理论
一、维尔伯的意识谱理论
二、格罗夫的意识地图理论
三、沃什本的新荣格理论
四、阿里的钻石理论
第四节 超个人心理治疗的技术与方法
一、超个人心理治疗的基本态度和倾向
二、超个人心理治疗的技术与方法
第七章 超个人心理学的道德观
第一节 相互联系的超个人心理学和道德
一、道德虚无主义的现状需要超个人心理学的介入
二、道德认知发展为超个人道德理论提供思想基础
三、道德问题是超个人心理学不得不认真面对的一个问
第二节 维尔伯的道德发展观
一、四象限模型对道德的定位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道德观
第三节 丹尼斯的道德善恶观
一、两种恶的定义
二、恶的解决办法
第四节 超个人心理学道德观的应用及其评价
一、超个人心理学和环境道德
二、超个人心理学和道德教育
三、对超个人心理学道德观的评价
第八章 对超个人心理学的理性思考和展望
第一节 超个人心理学的问题与挑战
一、概念与研究的科学性问题
二、与其他学派的沟通和融合
三、研究队伍的纯洁性问题
第二节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的科学性思考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科学领域
二、对超个人心理学科学性的质疑和回应
三、超个人心理学的科学努力
四、正确处理科学研究的几对关系
第三节 对超个人心理学未来走向的展望
一、走向精神心理学
二、走向应用心理学
三、走向更广泛的整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