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新闻采访和舆论监督活动的开展,国内新闻界在从事新闻采访的活动中采用隐性采访(暗访)的方式有日益增多的趋势。特别是,由于“偷拍偷录”获取信息和证据的手段十分有力,许多电视记者乐此不疲;随着愉拍”工具的完善,暗访手法的成熟,电视节目中“偷拍”的场景和画面越来越多。同时,隐性采访和与电视隐性采访密切相关的‘愉拍”问题也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忧虑。于是,“暗访”、“偷拍”行为一时成为大众传媒业界、新闻传播学界和法律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2002年8月2日,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召开了一次名为“隐性采访:法律意识和行为规范”的课题演示会,力图对隐陛采访、特别是电视“偷拍”问题做出界定和分析,并对实际的电视新闻采访活动产生影响。会议的效果不错,反响热烈。但是,作为一次内部的研讨、观摩活动,会上对“偷拍”方式开展的解说和批评社会上并不知晓,也未产生广泛的共识。本书写作的原因,就是希望将那次有关“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课题演示会的成果进一步加工,使之深入和条理化,进一步廓清与隐采访相关的认识和态度,并与社会共享。应该说明的是,本书对“隐性采访”、“暗访”、“偷拍”、“偷录”等词的使用都不含有贬义。但考虑到许多正直的新闻工作者对“偷”字的厌恶,下面,除必要外,我们都将“偷拍”改为“秘拍”。这也与国际上“秘密拍摄”(secret filming)的用法相一致。书中在用到相关的字词时加的引号,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具有不同的用意,有时是引用,有时是突出,有时是反义,有时是作出区分。在导论部分,我们将首先以实例加解说的方式,展示隐性采访的一些媒介案例;然后通过介绍国内外对隐性采访的不同认识,廓清隐性采访及其他相关活动的含义和界限。一、“暗访”、“秘拍”案例分析本书所谈的隐性采访,是在新闻媒介舆论监督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特别是与电视采访和新闻报道相关的话题,焦点是“电视监督”。(一)国内案例近些年来,在电视新闻采访活动中,随着“秘拍”工具的改进、“秘拍”经验的流传,在全国范围内,隐性采访和秘拍现象有增无减,其中许多与舆论监督有关。让我们来看看国内近期的几个通过暗访秘拍曝光丑恶事实的例子。1.“3·15”晚会曝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最近影响较大的例子之一是中央电视台2005年的“3·15”晚会。3月15日是联合国规定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年的3月15日都是中国消费者期盼的维权日。自从1991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推出首届“消费者之友专题晚会”、对坑害消费者的伪劣商品进行曝光以来,每年的这个日子,中央电视台都会举办一场大型综合晚会,对坑害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曝光”。这种“曝光”的案例常常来自隐性采访。2005年的“3·15”晚会以明察暗访的方式调查了由知情者提供的许多骗局,揭露了几类违法犯罪活动,曝光了一些坑害消费者的商业机构,例如,美容产品中含毒物质严重超标及随意销售有毒化学品的商家、宣称“靶击癌细胞、靶向抑瘤”的坐堂卖药大夫、推广种植食用仙人掌坑害农民的生物工程公司、设局欺骗投资人购买并未在海外上市股权的中介公司、掩盖吸氧过量导致新生儿失明医疗事故的医院等。其中,在揭露美容产品中含毒物质汞超标达数万倍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重大事件的过程中,让晚会编导最感意外的是在调查五种有毒产品中含汞量最高的某种“靓肤霜”的灌装厂家女厂长毫不设防的“实话实说”。当然,这种“豪爽”、“坦率”的表白是在隐性采访的镜头前出现的。在秘拍采访化妆品行业“公开的秘密”时,女厂长一口承认超标加汞是故意的:“它这个国家标准汞的数量相当低,老低的……根据你要的那种(祛斑效果),一点都做不出来……”对于记者问“那你们这种超标了的(化妆品),拿去(检验)不就麻烦了吗”,回答也是爽快的:“我们一般不会给他那种(超标)的,我们把合格产品给他的……选择不超标的给他……晓得超标还给他做什么……”令人印象特别深刻。不过,这些断断续续、不完整的语言离开了秘拍画面的具体情境,其说服力就可能大打折扣。制造“仙人掌神话”的海南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在得知记者正在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时,要求与记者见面。除了坚持“种植仙人掌赚钱”的谎言之外,也透露了一些真实情况。这次会面被秘拍下来:负责人:种粮食确实不挣钱啊,种我们这个仙人掌应该是很赚钱的。记者:你们现在总共发展种植户多少?负责人:现在也就两千来户(按:也就是说,他们坑害了2000多户农民)。记者:这有两千来户种植户来买了你们的米邦塔仙人掌,你们总共收入了有多少资金?负责人:资金大约是一个亿左右(按:他们骗取了1亿元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