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除了介绍必要的书目工具外,研究的基点则主要定位于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本书注重常用的特定文献。所谓“常用的特定文献”,即它们必须是那些不仅具有约定俗成名称、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文献,同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又是经常大批量碰到、经常大批量使用的文献。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广博,信息量涉及方方面面。检索这类常用文献资源,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只要具有一般文献知识,利用一般工具书就可以查到所需资料;另一种情况则不然,即如果不具备特定知识背景,仅仅利用一般工具书便不易查到,甚至于无从下手,无法查到。无须说昔日具有“秘密”色彩而今显得日益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目前尚未在一般工具书和广大读者中普及开来,即使在特定领域的某些既普通又常用的文献资源中,又何尝不存在明显的窘况呢?就以反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纪传体文献“二十六史”为例,可谓受众面极广、影响极其深远的文献。然而,深藏于人物列传中的五彩缤纷的类传内容,特别是极具学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而其涉猎范围则又极为广博的史志内容等等,要想深入开发、利用其珍贵的信息资源,一般的工具书便显得苍白无力。第二,本书注重比较系统的文献资源专业知识的学习。古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莫把金针度于人”。在学习和研究常用文献信息源这一领域中,究竟什么是“金针”?是基本知识,还是方法技术,抑或是兼而有之?我们有一个基本理念:文献资源专业知识是“本”,狭义的方法技术是“末”。只有正本清源,从根基上做起,方可根深叶茂。一味的追求方法技术而忽视基本知识,这是“本末倒置”的不可取的行为。因而如果真的要在这方面寻找什么“金针”的话,我们认为,有主有次、本末兼顾,就是真正的“金针”。惟其如此,我们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地突出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力图从各类“常用社科文献”的概念、历史、类型、特点、典型举例诸方面,次第展开。通过这一特定形式的原原本本的揭示,在使学生和读者掌握了常用文献信息源的基本知识和传统检索方法的同时,又辅助以当前新型的电子信息的修养和学习,这样必能大大加强读者和用户对常用文献信息的深刻把握和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