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都与该民族的形成过程有着必然的历史联系,而民族的形成过程又往往与某种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居住在甘宁青地区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主要是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这里的回族人口约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40%,而东乡族和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肃,撒拉族的聚居地以青海为主,这三个民族的居住区域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历史上,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常常被混称为回族。上述四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由于其地理、文化、历史和经济方面的均质性,呈现出了与其他伊斯兰文化社区不同的特点,从而具有了近似的文化社区的基本特征。从经济内涵上来说,既不完全属于传统的农业社区,更没有由工业经济促成的城市社区的特征,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性质,但与现代社会的商业经济也存在着质的差别,大致属于农商结合型的小农小商类社区。因此,本文主要以回族为例,对西北穆斯林信仰中的民族性问题作一粗略的考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一、甘宁青地区伊斯兰文化社区的形成郭大烈先生在《民族文化类型及其与现代化的调适》一文中曾经把全中国50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类型分为传统文化主导型、开放容纳型、吸收变迁型、滞后型、宗教凝聚型和立体多元型六大类,其中第5大类“宗教凝聚型”的民族就是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和撒拉族四个民族,“这些民族的形成、习俗和节日,都与伊斯兰教有密切关系。伊斯兰教对教徒有很强的约束力,使得各族教徒之间,渐次形成一种共同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促进彼此联姻而融合。回族、东乡、保安和撒拉等民族的形成与文化都与伊斯兰教有关。,,的确,在上述四个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性质。甘宁青地区穆斯林社区的形成,当然与伊斯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社区是以穆斯林聚居地为单位而形成的,大小不等。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这些社区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一般地讲,这些社区的形成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他们的先民是以外来民族的身份进入西北各民族地区的;二是他们的社区首先在城市与集镇形成,而后才遍布城乡各地,而且,近代以后,其城镇社区又有较快的发展。与内地穆斯林社区置身于汉文化环境的包围不同,它们置身于汉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如藏传佛教的交接地带,从而形成了与内地穆斯林文化社区不太一致的特点。甘宁青地区四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甘宁青四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就作为民族形成的时间而言,虽然都在元明之际,但回族先民的足迹早在唐代就开始出现,当时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和西域各地的穆斯林商人,沿着海陆两道丝绸之路来到中华大地上经商贸易,其中从陆路来华的商人经过西北各地而深入到丝绸之路沿线各城镇从事商业活动。有些城镇也就随着穆斯林商业贸易的开展而繁荣起来,从而在甘肃、青海、宁夏丝绸之路沿线留下了回族先民的早期足迹。到了元代,甘宁青地区的穆斯林队伍急剧壮大。大量西域的穆斯林随元军东迁,在西北各地以屯田驻军放牧的形式定居下来。由于穆斯林数量很多,且又分散在西北各地,从而奠定了西北穆斯林农村社区的基础。西北农村中许多回族村庄以“工”、“营”、“屯”称呼,均与元代驻军放牧屯田有关。P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