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我国明代出现的一部优秀神魔小说,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这部长篇小说取材于唐代玄奘法师(602:664)西行取经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僧人玄奘为追求佛家真义,只身西行,途经百余国,行程数万里,于贞观十九年(645年)返回长安,历时十七载(一说十九载),从天竺国取回大小乘佛经共657部。这一壮举本身极富传奇色彩,为人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西游记》是群众创作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成果,前后经历了七百多年。唐僧取经的故事也和三国、:水浒故事一样,首先在民间流传,经过人们不断地补充加工、日趋丰富,最后曲吴承恩总结整理,艺术创作而成书。南宋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就有了幻化为“白衣秀士”的猴行者,他神通广大,降妖伏怪,已取代唐僧成为故事的主要人物。大约在元末明初行世的《西游记平话》,唐僧、悟空、沙僧、八戒已成为主要人物,其形象也基本定型。金元明初,以西游故事为题材的戏剧也有多种。这些都对吴承恩的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