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哲学理论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指导用书(供医药类专业学生使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指导用书(供医药类专业学生使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指导用书(供医药类专业学生使用)

定 价:¥23.50

作 者: 刘奇等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哲学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7189371 出版时间: 2005-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字数:  

内容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理工农医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本书是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5所院校的任课教师合作编写,主要供医药院校使用的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教材。 2004年初,经国家教育部社政司同意,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根据新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要点》在北京召开会议,就编写新教材的教学指导用书做了具体部署,尝试采用“一纲多本”的形式,即根据国家教育部2003年10月新颁发的教学要点,按理、工、农(林)、医、地学、党(政)、军等系列分别编写不同的教学指导用书,以较好地体现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同时引进公平竞争机制,使更多在自然辩证法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机会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把自身的教学体验和研究成果融入教材之中,便于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及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贯彻国家教育部统一的教学大纲,同时又考虑医药人才培养的特点,既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启发性的教学要求,又注意实用性,为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造条件。本书在编写中突出了四个方面的特色:(1)结合医药院校的特点和医学研究生的专业实际,在坚持自然辩证法总论(即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将每一部分相应延伸到分论——医学辩证法的有关领域,力图体现总论与分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2)在叙述自然观的演变等内容时提供了较丰富的科技史材料,便于读者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理解全书的基本原理;(3)为适应培养创造型人才素质的要求,本书加大了科学技术方法论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及方法的比重;(4)在每章章首阐明教学要点,章尾增加了思考题、案例讨论题及进一步阅读书目,以便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使用。另外,本书作者队伍的构成具有比较广泛的代表性。作者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l5所高等院校,既有地方院校又有部队院校;既有西医院校又有中医院校。参编院校每年面对几万名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本课程。广大师生对精品教材的渴求是促成本教材诞生的催化剂。本书除用作教材外,还可供从事相关学科和专业工作的学者和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指导用书(供医药类专业学生使用)》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当代科技发展的理论指南——绪论
  第1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性质
  第2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第3节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上篇 自然观
 第1章 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艰难历程——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第1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第2节 近代前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3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
 第2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第1节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第2节 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第3节 自然界的演化图景
 第3章 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生态自然观
  第1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2节 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第4章 对生命的敬畏与探索——人体观、疾病观和医学模式的历史演变
  第1节 古代的人体观、疾病观和医学模式
  第2节 近代的人体观、疾病观和生物医学模式
  第3节 现代的人体观、疾病观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中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5章 科学认识的起始阶段——科研选题和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第1节 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述
  第2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第3节 观察、实验和机遇
 第6章 科学创新的激发机制——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方法
  第1节 逻辑思维方法
  第2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
  第3节 科学假说
 第7章 当代科学图景的革新——系统科学方法
  第1节 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功能
  第2节 一般系统方法
  第3节 自组织理论方法
 第8章 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形成——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方法
  第1节技术发明方法
  第2节 技术创新方法
 第9章 认识疾病诊治的客观规律——临床思维与方法
  第1节 临床资料的收集与诊断思维
  第2节 临床决策与循证医学方法
下篇 科学技术观
 第10章 两类实践活动的辩证统一——科学技术系统
  第1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第2节 科学技术价值与体系结构
  第3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模式
 第11章 探索和利用自然力量的组织保证——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1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化
 ……
 第12章 当代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第13章 科学前沿的困惑与思考——现代生命技热点及其社会影响
 第14章 回顾与反思——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困境
主要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