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各行业经济城市景观的本土化解读与旅游意义

城市景观的本土化解读与旅游意义

城市景观的本土化解读与旅游意义

定 价:¥20.00

作 者: 李小波,陈喜波 著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社会调查报告

ISBN: 9787561433959 出版时间: 2006-07-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16 页数: 259 字数:  

内容简介

  城市旅游研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可以从地理学、历史学、建筑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深入探析。本书收集了作者近五年来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基本上形成了三个序列:城市景观的本土化解读、城市文脉与旅游开发、景观解读与人文导游。自然是城市的依托,经济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中国城市历经了千百年的演变,在“相继占有”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首先要以历史文脉为基础,认识一个城市在历史长河的独特地位和规划思想,同时,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蕴涵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在进行解读时,应该从中国本土文化的角度去认识其价值。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展现从古到今的时空剖面,演绎旅游的城市脉动。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笔者从一条历史剖面(展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变革)、两个认识角度(文化理念与功能需求、权力话语与民间话语)、三个层面(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文化层面;自然、经济、文化三个发展层面;山川形胜、城市布局、建筑特色三个空间层面)构建了规划思想的研究体系,同时对典型城市进行了个案研究。《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神秘的民间话语: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人文地理视野》、《法天象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天文学思想》、《城市之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仿生学原理》、《皇权的空间:清代杭州满城研究》等都力图凸显独特的中国本土话语。对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本书也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长期以来对长江上游聚落起源与城镇变迁的研究主要从气候、地形、交通、农耕等方面去思考,笔者另辟蹊径,解读了三峡地区古老城镇“文明的盐语”;长城两边城镇除了军事以外,还有着华夏故乡的情感意义;皇权的威严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化为多种形式的御域空间。在凸显本土话语的同时,还从跨文化视野对中国城镇类世界遗产进行了解读。从城市发生学的观点看,城市旅游规划必须建立在城市文脉变迁的基础上,否则会产生文化误读,导致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的偏差。目前许多城市旅游规划脱离了城市本身,“是什么”尚不清楚,就牵强附会或者炒作一些华而不实的理念,对城市旅游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成都“东方伊甸园”形象定位的偏差、昆明世博园对本土文化的忽略、阆中古城对风水文化认识的不深入、碧峰峡模式到碧峰峡困境的变化、以及四川省继失去香格里拉、泸沽湖等品牌后,再一次痛失川藏“茶马古道”上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令人深思。本书的第二部分《城市文脉与旅游开发》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剖析,并结合规划案例,对北京、昆明、成都、三峡文化线路以及手工业遗址、中国世界遗产景观的解读与旅游开发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旅游研究者本身也是旅游者,考察的过程也是行游的过程。在《比德之旅与心游之路》中,感悟先贤“尽善尽美”与“大美无言”的心灵境界;在《马可·波罗东游与长春真人西游》中,体会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行游者个人情感的差异;从《唐宋时期三峡地区的志记、咏记和游记》中探寻历史旅游景观的变迁,在经典胜景中感受《跨文化视野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解读及其意义》。心游书海,人在旅途,行程中写下的不仅仅是旅游研究的成果,更是一种热爱。同时,在燕园的日子里,我与喜波对北京古迹的游览,在山东、云南、河北、三峡等地的考察,收获颇多,本书也是我们友谊的见证,同时,还收录了我指导的曹丹硕士论文的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李小波,(1965- ),苗族,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硕士,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博士,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区域城市地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参与和主持国际合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市科研项目二十余项,主要有“北京大学-云南省合作项目:昆明旅游圈旅游发展优化研究”,“中美合作四川盐业考古与景观变迁研究”,“成都市旅游发展政府可调控资源及其调控办法研究”,“成渝城市旅游发展比较研究”等,在《北京大学学报》、《城市规划》、《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旅游学刊》、《孔孟学刊》(台湾)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普应邀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上游古代盐业开发与城镇景观变迁”。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城市景观的本土化解读
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
民间乡土话语: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人文地理视野
“法天象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天文学思想
城市之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信生学原理
皇权的御域空间:清华杭州满城体制研究
长城内外是故乡:清代长城洞线外侧城镇的兴趣
长江文明的盐语:三峡古代盐业开发与城镇变迁研究
跨文化的视野:中国城镇类世界遗产的解读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 城市文脉与旅游开发
延续历史剖面:寻找共生空间: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基本理念
奥运行动计划与北京古城旅游景观
昆明城市旅游规划中的文化视野
桂林山水城市的景观特色及共保护
昆明世博园规划的主题升华与城市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三元论:以成都市为例
阆中古城的风水意象及其规划意义
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松潘的文脉特征与旅游开发
从“碧峰峡模式”到“碧峰峡困境”的反思
古盐业遗址与三峡旅游:兼论手工业遗产的文化景观价值
三峡文物考古成果的旅游转化途径与廊道遗产的时空构建
第三部分 景观解读与人文导游
解读经典:比德之旅与心游之路
解读行为:马可·波罗东游与长春真人西游
解读文献:唐宋时期三峡地区的志记、咏记、游记与历史旅游景观
解读遗产:明清皇家陵寝的体系研究
解读名山:中国名山风景区的权力话语
解读地缘:红色旅游的地缘政治空间与旅游开发
人文导游:旅游风光片与旅游解说词创作探讨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