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之年,也是中国电影耕耘与收获的百年,更是中国电影曲折与艰辛发展的百年。中国电影记录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历史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而电影老海报则以它特有的艺术价值和魅力,来引发人们对经典影片的怀念情愫。这套纪念丛书将百年电影珍贵的海报和文字资料汇集成册,一幅幅展现在人们眼帘中永远鲜活的艺术形象,不禁让人油然生起无限的缅怀之情。本书是丛书之一,收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电影海报,这一复苏年代的电影海报受特殊政治的影响具有独特的魅力,也融入了一些新风,如色彩运用得较为和谐自然,人物形象描绘趋向于生活化,这些都表达出人们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复苏的年代虽然我们不愿回忆那段特殊的历史,虽然我们不愿再揭开伤疤,但历史终将是历史,它留给人们太多的反思和警示。在“文革”阴影的笼罩下,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1976年间,新中国的电影继续着荒芜的年代。但是,也不能说这一时期电影生产一片空白,“样板戏”电影便是“文革”期间“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产物。样板戏电影于1969 1972年问问世,它们是: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因此出现了全国八亿人民只能看样板戏的现象。由于受“三突出”文艺创作思想的严重束缚,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创作的模式化、公式化、概念化痕迹非常明显,甚至连构图方法也都雷同,破坏了海报作为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基本上就是一种政治宣传工具。尔后出现的一批影片如《山花》《风雨里程》《决裂》等,表现了所谓的阶级斗争,不太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应该严肃指出。在此期间还有一些重拍影片问世,如《万水千山》《南征北战》《战洪图》等,它们虽然在拍摄技法及其技术运用上大大超过了原版影片,但由于受文艺创作主流的影响,也影响了它们的艺术成就,但这些电影海报的创作多少融入了一些新风,如色彩运用得较为和谐自然,人物形象描绘趋向于生活化,这些都表达出人们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春风化雨,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中国迎来了三十周年的庆典,被埋在冻土中的种子终于复苏并破土而出,新中国的电影再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77年生产故事影片约18部,1978年升至40多部,而1979年更是创新的一年,喷发的一年,该年全国电影观众达293.1亿人次,创出历史新高。这一时期的电影海报创作也体现出徘徊、观望、尝试的心理,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突破了一些概念化的因素,就其创作理念及其表现手法都有了很大的突破,表达出个性解放和艺术风格上的百花齐放。特殊的政治造就了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历史造就了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年代演绎了特殊的故事,这些都在作为当时重要文化意识形态的电影中得以一一记录,尽管有些公式化、概念化,但它们毕竞是特定历史的特殊产物。作为电影衍生品之一的电影海报也都拥有了这些特性,同时也拥有了珍贵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