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广泛存在于城市社区和县城,并且对公众无条件开放、无偿服务,是政府实现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作为公众覆盖面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因此,国家应鼓励多建小型的社区图书馆,小而分散的图书馆布局更能充分满足老百姓的借阅需求。在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馆服务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很不均衡,特别是贫困地区县级图书馆的发展明显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和谐、有序发展。从表面上看是经费问题,投入不足,但我以为,当前最根本的问题是无法可依。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图书馆法》,将其地位、作用、建筑面积、资金投入、从业人员的资质等等写入法律条文,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图书馆的困境。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解决贫困地区县、乡镇图书馆(室)藏书贫乏、购书经费短缺,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送书下乡工程”。该工程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自2003年至2005年,向30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图书馆和3000个乡镇图书馆(室),赠送农村适用图书500万册。财政部每年为送书下乡工程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3年共计6000万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文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所享用的文化工程。截至2005年底,国家共投入1.45亿元,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服务架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引发了关注中国县级图书馆建设的大讨论,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指示有关部门创新思路,加强我国县级图书馆建设。文化部组织力量调研、商讨,正在研究援助贫困地区图书馆的计划、措施。与此相配合,中国图书馆学会于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河南林州召开了新中国建立以来首届“百县馆长论坛”,专门研讨我国县级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十一五规划”精神,不久前中央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五个纳入”: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明确指出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等等。我认为,要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首先是更新观念,加强领导。明确公共图书馆在各级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基础性、公共性保障作用,通过公共图书馆,使最基层的公民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文明成果。其次是政策上支持,加大投入。据测算,如果每年每个县级图书馆有5万元的购书经费,就能正常运转。政府投入是从根本上改善图书馆现状的关键。第三,解决基层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大学及专业图书馆也应确定一些对口支援单位,扶持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