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氏在尝百草、辨五谷中,发现了能治病的植物。那时的人们,先是吃野生动植物,后来又有了五谷可食,加上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总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但无人知道疾病是可以治好的,无人懂得解除身体病痛的方法。人们一旦患上疾病,不是在痛苦的折磨中等来侥幸好转,就是在病痛的煎熬中死去。《帝王世纪》中记载神农氏“尝味百草,宣药疗疾,救天伤人命”。《路史·外记》中也说,神农氏“磨蜃鞭芨,察色腥,尝百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一日间而遇七十毒”。生动地记述了炎帝神农氏探索、发现、发明草药和总结医药知识、医疗经验的情景。神农氏在采集活动中,逐渐发现吃了某些植物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的现象,而吃了某些植物却能减轻或者消除病痛;有的植物还能解除因吃某些动植物而引起的中毒。他在渔猎中又发现,吃了某些动物的肢体和内脏,人体就出现特殊的反映。经过长期的实践,便能辨别出许多动植物的治疗作用,有人患了疾病,他便有意地选取某种植物来治疗。久而久之,积累了经验,并逐渐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总结归纳出理论。于是,中国人使用的特殊而神秘的中医药物产生了。炎帝神农氏通过尝百草、辨植物,开了中医药之先河,为中国古代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中医药的始祖。中药里植物类所占比例最大,又因中国古代药物学知识是从尝试植物开始的,所以古人称药物学著作为“本草”。据传,中国古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就出自炎帝神灰氏之手。也有人说,此书成书于东汉,那时盛行托古之风,厚古尊今。为了提高这部书的价值,就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的专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这也证明了:申农对中药的奠基地位。《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芍。此书中分别阐述了用“升、降、浮、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来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根据有毒和无毒而将药物分成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创立了与方剂有关的配制方法;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作了概括性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