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父”孙中山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历史学界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伟人。其生时,有人对其他咬牙切齿,有人对其冷嘲热讽,有人对于顶礼膜拜。在其逝世后,对领袖的“神化”运动更加深了对孙中山的评价难度。韦慕庭认为:孙中山本人的想象力和他的改造中国的雄心,大大地超越了他所生活着的社会和他所能集中起来的力量的具体现实。在他的主观愿望和屡次挫败他的客观形势之间的矛盾,产生了有关一个人的个性构造问题,而这种个性构造,驱使着孙中山去追求一种难以实现的目标。孙中山是一个过渡期的人物。他反映了日薄西山的封建帝国传统到工业化、国家主义化的社会的伟大中国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他起到了政治上的作用,他帮助带来了一个民主共和国,并且阻止了君主政体的复辟。虽然如此,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他只不过是在同一潮流中被一扫而去的众多人物之中的一员而已。作者简介:韦慕庭(Clarence M.Wilbur,1908-1997)研究中国现代史的著名学者。生前长期任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曾任该校东亚研究所所长。另著有《中国的乡村政府》(Village Government in China,1934)、《前汉时代中国的奴隶制》(Slavery in China during the Former Han Dynasty,1943)、《中国国民革命(1923-1928)》(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1923-1928,1984)、《我生命中的中国:一个历史学家自己的历史》(China in My Life: An Historian's Own History,1996)等。与夏连荫(Julie Lien-ying How)合编《关于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及在华苏联顾问的文件(1918-1927):1927年北京警察局搜获的俄国使馆密件》(Documents on communism, nationalism, and Soviet advisers in China, 1918-1927: Papers seized in the 1927 Peking raid,1956)。